《畫師之路》:六十年代地產市道疲弱 推動電影廣告畫業發展

撰文:非凡出版
出版:更新:

【藝文編按】投身戲院畫師三十年的黃金師傅,是業界翹楚。他前半生從事電影廣告繪畫創作,期間先後效力多家戲院,留下不少聲勢奪目的電影廣告畫作;八十年代淡出戲院行業後,主攻人像畫。
這次節錄自黃金《畫師之路─黃金的藝術人生》幾個選節,他會為我們分享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電影廣告畫的發展。此外他亦會分享九十年代,他參與「香港影星」郵票插畫創作的歷程。

戲院簷頂廣告畫・香港片篇

隨陳克純 研習畫藝

五十年代初,我在真光戲院已累積了不少工作經驗,後來廣告同行周帆加入,當上我的助手,主要負責寫美術字。由於我只能與他平分150元薪金,經濟漸見緊絀,於是我轉職深水埗的明聲戲院,該院美術部由司徒光承包,我出任畫師。

我經常留意街外的廣告畫,尤為欣賞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精美的廣告畫,很想認識負責的畫家陳克純。我在明星美術部工作了約半年後,經司徒光的助手鍾文略(後為紀實攝影師)介紹,獲陳克純聘為學徒。陳氏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受過專科訓練,人像畫得出色,當時他也兼任麗斯戲院的美術主任。

作為學徒,要在畫室留宿,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陳氏繪畫廣告肖像的手法。奈何工時長,每天晨起工作至深夜,夜裏睡帆布床,有時累得站着也打瞌睡。猶記某夜要完成80張三呎乘六呎的廣告板底油,工程浩大,相當吃苦,當時年少體弱,實難應付。同時,陳氏是四川人,膳食無辣不歡,我實在吃不消。後經周帆介紹,我轉職劉永裕經營的孔雀廣告公司工作。雖然在陳氏的畫室只待了兩個月,亦領略到繪畫肖像的奧秘,對我日後的創作大有裨益。

《春到海濱》懸於尖沙咀星光行地盤頂的巨型電影廣告畫 A Seaside Village 1959 Advertisement on the rooftop at Star House in Tsim Sha Tsui (12' x 24') 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出品的國語片《春到海濱》,1959年7月10日於麗都、仙樂聯映。電影講述居於海濱石屋的一群草根住戶,如何迎向逆境,掙扎求存。廣告畫展示12 個

創辦公司 畫作匠心

完成中國之旅後,我繼續在普慶戲院工作,並計劃發展事業。六十年代初,我在紅磡山谷道的一幢唐樓,租住了一間約10呎乘14呎的小房間,也作為繪畫電影廣告牌的工作室,這是綜藝廣告公司的草創期。

我把創辦的公司起名「綜藝」,因為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電影廣告是我的強項,故取了這名字。這間約140平方呎的房很狹窄,只放了一張椅、一張摺檯,並沒有床,晚上我得睡在四乘六呎的廣告板(俗稱「快巴板」)上。當廣告板被送走後,我不得不睡在地上;戲院換畫時,廣告板送回來,我又把它作為睡床。

綜藝的主要客戶是幾家具規模的粵語片製作公司,包括光藝、新聯、山聯等,主要繪畫大型廣告畫,除放於戲院簷頂,當時市內的旺區,以至渡輪碼頭,有很多放置廣告畫的位置。在那個小房間內,我畫了眾多大型的廣告畫牌,印象猶深的是1961年公映、新聯影業公司出品的《唉,郎錯了!》。這幅廣告畫的面積約為16呎乘30呎,約由20張「快巴板」組成,懸掛在旺角中心地區的廣告群中。畫面左方是主角白燕的大特寫,臉上還繪有一滴眼淚;右邊則是戲名及宣傳字句,用色灰暗,別具一格。處身小房間而要繪畫大特寫,塑造人物臉部色階的微妙變化特別有難度,卻因而練得一手繪畫巨型人像畫的功夫!

構思這些廣告畫時,不管構圖或佈局,我經常想注入新意,像1960年公映、山聯影業公司出品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為配合影片內容,我營造深沉的調子,採用純黑的底色,演員名字則用上灰色,在當時是相當大膽的處理手法。

當年草創綜藝廣告公司之所在地。
《可憐天下父母心》懸於旺角市中心地盤頂的巨型電影廣告畫 The Great Devotion 1960 Huge advertisement on the rooftop at Mong Kok centre (16' x 30') 《可憐天下父母心》於1960年8月4日公映,導演楚原細緻講述一個貧困七口之家的淒慘遭遇,影片帶新寫實主義色彩。廣告畫以漆黑背景營造夜深的氛圍,演員名字以灰色展示,

廣告畫界 人才輩出

回想五、六十年代,隨處可見大型的電影廣告畫,吸引途人注目。為何會有這現象?

其一,當時的大型戲院多位於通衢大道之上,全屬獨立建築,門面很廣闊,動輒有數十至百多呎之寬,其寬敞的簷頂,給懸掛巨型廣告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另外,當時地產市道疲弱,有很多空置的地盤,不少出租供懸掛廣告畫牌。同時,電視尚未風行,宣傳渠道有限,片商除了在報章刊登廣告,亦樂於投資在大型廣告牌上。當時我主理普慶的美術部,但繪製簷頂的廣告畫是另外收費的,每幅收費由數千元至二萬元不等。

因此,電影廣告畫行業發展蓬勃,吸引了不少畫藝出眾的人才入職,像娛樂戲院美術部的負責人李秉,曾留學加拿大;主責皇后戲院美術部的馬瑞璋則是從澳州學成歸來的,還有前文提及的陳克純,而國泰戲院美術部的負責人劉永達(孔雀廣告公司劉永裕的弟弟)則是自學成才的。至於第二代的廣告畫師,計有東方戲院的余福康、豪華戲院的利讓、京華戲院的譚度燕和樂聲戲院的黃伯中等。這些前輩和同輩行家都是我學習借鑑的上佳對象。

八十年代地產市道愈見蓬勃,大型戲院紛紛拆卸或改建,迷你戲院應運而生,手繪的電影宣傳畫亦逐漸被電腦、噴畫取代,通過電視廣告宣傳電影亦愈加普遍。至此巨型廣告牌亦完成其歷史使命,悄然退出。

《金枝玉葉》懸於普慶戲院簷頂的電影廣告畫 My Darling Princess 1964 Advertisement on the rooftop at Astor Theatre (16' x 90') 五、六十年代國語片紅星夏夢,本身不諳越劇,為演好越劇電影《金枝玉葉》,專程赴上海越劇院學習身段、功架。該片由長城出品,1964年2月12日(農曆年大除夕)公映。廣告畫綴以彤紅喜氣,既配
《七十二家房客》懸於普慶戲院簷頂的電影廣告畫 The House of 72 Tenants 1963 Advertisement on the rooftop at Astor Theatre (18' x 90') 膾炙人口的喜劇《七十二家房客》,原為舞台劇,1963年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電影版,於同年12月4日在香港首映。參與該片的文覺非、譚玉真,早年亦為香港影人。廣告畫繪出眾多人物及場

國粵語片海報設計(節錄)

少壯熱情 記張國榮

1983年3月16日公映的《鼓手》,電影海報由我設計。當時影片公司安排我觀看試片,那天抵達位於太子道的試片室,發現該片的男主角張國榮也在座,那時他尚未成為天皇巨星。

放畢影片後,張國榮便走過來問我:「對於電影海報,有甚麼『橋』呀,黃金?」那一刻我仍未消化好材料,不能貿然提建議,只好禮貌的回答:「讓我回去想一想吧!」這是一部很正面及勵志的電影,富青春氣息,我決定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我選擇主圖採用劇照,攝下男主角打鼓的模樣,呼應了片名。這是一張黑白照片,放於海報中央,並覆蓋上一道彩虹,海報下方則綴以若干片中人物的場面,但選用繪畫,襯托上方主角打鼓的照片。

一般明星都喜歡海報選用特寫照片,突顯明星樣貌,而我選擇主角打鼓的造型照,面容甚至不算很清晰。我覺得這個設計是挺破格的,難得張國榮也接受,可見他觸覺獨特。

《鼓手》電影海報設計圖。
《鼓手》電影海報 香港文化博物館藏 The Drummer 1983 Movie poster (34" x 20") Collection of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鼓手》於1983 年3 月16 日公映,由楊權執導。張國榮突破過往的反叛形象,演繹默默向上游的有志青年,力爭當上鼓手。海報設計亦營造積極的勵志氛圍,迎向心中的彩虹。

影星風采 郵品長存

1995年11月15日,香港郵政發行「香港影星」郵票,一套四款,由劉少康負責設計郵票版式,而我則負責繪畫四幅演員插畫。

是次獲邀繪畫該款郵票,大概源於我多年來繪畫了無數影星肖像。李小龍、梁醒波、任劍輝及林黛是由香港郵政選定的,無疑也是具代表性的香港影星,至於人物形象,我也費了心力搜集資料才擬定。多年來從事電影美術設計,我一直有收藏資料,更分門別類,包括為影星設立個人專檔。這次繪畫影星,經參考舊劇照後再創作,譬如梁醒波,便加入了他的老拍檔譚蘭卿的形象。

我本身也認識梁醒波,猶記六十年代,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曾舉辦繪畫班,我在該會講授西洋畫,國畫則由鄭家鎮主理,並在梁醒波寓所授課,有時候我會前往該處造訪鄭氏,因而接觸到梁醒波,而我與他的女兒文蘭更相熟。

「香港影星」郵票發行當天,我接受各大報章訪問,事後我囑學員到尖沙咀郵政局替我購買全版郵票,但已售完,只剩下林黛及關山一款還有點存貨。最後,我唯有從集郵商高價買入其他三款才配齊四款一套郵票以作留念。這套郵票獲得如此熱烈的反應,大概因為明星效應吧!而郵票發行前後,我先後接受了十多份報章及雜誌的訪問和報道,包括《明報》、《蘋果日報》、《東方日報》、《香港商報》、《新晚報》、《成報》、《經濟日報》、《南華早報》及《英文虎報》等。

香港影星郵票插畫 黃金作品 Hong Kong Movie Stars Stamp 1995 Illustrations by Wong Kum

《畫師之路─黃金的藝術人生》
作者|黃金
出版社|非凡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本書內容獲「非凡出版」授權轉載。】

【中國電影海報設計殿堂級人物黃海,多個作品成為經典,我們一齊重溫當中佳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