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Zaha Hadid】風格源自性格
我不相信和諧。如果你旁邊有一堆糞便,你也會仿效它,就因為你想跟它和諧嗎?
曾經有人將建築比喻為詩,將建築細節而衍生的感官誘惑與想像說成是意境。而Zaha Hadid的作品就有很極端的二元分野:不管是紙上談兵的概念作,還是那些已昂然聳立的建築物,一邊有人說她感性,另一邊就有人批評她任性。無論是正面或負面,人們似乎更喜歡談論Zaha Hadid的真我。不過,Zaha Hadid一直都好像穿上防彈衣般繼續保持大膽、有話直說的作風,性格就像火山般火爆,這讓她的作品更多元化、更誇界別,更有難以言喻的爭議性和影響力。
Zaha Hadid的美學與價值
正在香港大學建築系修讀碩士的吳兆昌說:「Zaha Hadid的建築師樓是很特別的,雖然只有20年歷史,但她一直都能夠貫徹她的個人風格,完完整整呈現出來。她的美學,不是人人會讚美的那一種,但對於建築史來說,就有着前瞻性作用。是潮流,是導向,有正面、劃時代的意義,將建築的美學推前。」
據外媒引述Gareth Neal的說話:「Zaha Hadid的工作團體在電腦模擬成型的技術無容置疑是首屈一指,更將數碼互動的可能性推到極致。我以花器的原型作為起點,然後利用他們的特質和技術,以數碼技術模仿傅統工藝,製作出戲劇性的極端工藝品。除了實用性用途,我更希望作品會令觀眾思考工藝、手工與數碼機械手工的關係。」
除了建築外,Zaha也跟時尚扯上關係,曾受United Nude、Melissa、Lacoste等品牌邀請設計鞋履,而經由她雙手所設計的作品,一如建築般教人意想不到,跟日常鞋型設計相異,突破我們的想像空間。
雖然有人認為怪異,甚至質疑這些鞋履的舒適度,我行我素的Zaha卻回應道:「作為設計師,除了了解鞋履的人體工學,如何保證鞋子可以提供支撐和平衡,以及讓穿着的人行起來舒適,同時也要發掘設計和製造的新技術。我不覺得任何一方面可以凌駕於另外一方,但設計師的角色,勻有以上責任。」
Zaha Hadid的性格美 x 粗獷主義建築的延伸:尋求出路
當有許多人打擊Zaha,她卻仍然展露一貫的自信,不諱言過去的經歷。她曾向外媒憶述,在1977年,劃時代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及建築師Rem Koolhaas曾邀請她加入。
Zaha Hadid:「只可以作Partner。」
OMA:「服從性的那種。」
Zaha Hadid:「不,我不能。那伙伴關係已經結束。」
一個剛畢業的學生膽大包天的說話造就她明天的成功。作品散落全球,吳兆昌到過Zaha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作為設計學院的校舍,其實也不太差。我認識一個在Zaha Hadid賽馬會創新樓對面工作的教授,他辦公室的窗剛好對著創新樓,他認為向窗外望時,其實頗耐看。那幢大樓的確能捉到人們的眼球。」
該教授還透過觀望悟出建築不一定要四四方方,正正看穿了Zaha的理念:除了現代主義的簡約方形建築,建築應該有一些新的方向。除了實用上的需求,心理渴求、空間為人帶來的感覺都同樣重要。而Zaha的建築則屬後者,為空間帶來性格。
有性格的人,自然會設計性格建築。
想活得容易,就不要做建築師!你教不出建築師,但你能啟發他們!
丹麥品牌Georg Jensen曾邀Zaha就2016巴塞爾鐘錶珠寶展設計主題建築藝術裝置及首飾,這設計除了呼應她替北京望京SOHO三棟的波浪建築風格外,以「層疊山巒」為主題。自然流動輪廓,實在地將建築線條的自然光影,繼續保留於細小的可穿戴雕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