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最樂 「智慧」起行 澳洲社企推計劃追蹤企業捐款動向

撰文:陳彥婷
出版:更新:

要做良心企業,未必只能繼續單靠「有機」或「公平交易」等概念,就如這陣子社會提倡的共享經濟,又或是如「深水埗明哥」派飯盒予街坊等皆是可取的做法。
一直以來,企業要為社會服務,大多會邀請顧客捐獻慈善團體,但竟然捐款最終會用在何處,卻是無法追尋,因此有澳洲創企便提供折衝的方式,提供植入式的服務,實行以最方便的方法來籌款,協助企業變成社會友好的公司。「逐漸變亦得,立即變亦得,得咗!」,要做良心企業,以後或許如染髮般容易。

當零售業走向數碼化的發展階段時,進行共益慈善的方法亦一樣可以利用電子科技來增加透明度。(iStock)

做男人要有膊頭,社會亦鼓吹企業要有社會膊頭。來自澳洲的Jeremy Meltzer曾親身到訪一些發展中國家,發現如柬埔寨等地的娼妓問題嚴重,又了解到超過7成以上的消費者希望能向會回饋社會的品牌上消費,於是便把商業與慈善融合,在2014年創立社企「i=Change」。

立即按此 追蹤更多StartmeupHK 2017活動花絮!

有別以往在超市投硬幣的做法,Jeremy看到網上營銷的趨勢,便主攻網上平台,望成為慈善團體與企業的橋樑。參加計劃的企業可根據自己的定位,在平台上挑選合適支持的慈善團體,而每次當有顧客「幫襯」時,企業便會額外捐出1元到顧客挑選的慈善團體。i=Change網站會清晰顯示該計劃的捐贈總額,而且是現場直播即時滾動,顧客可以清楚看到自己所捐的每分毫的成效。Jeremy指:「這計劃美麗的地方就是它的高透明度。從前我們不知道那1元最後的收益會在哪裏,現在我們知道了。」時至今天,i=Change已成功籌得26萬美元(約201萬港元),現時參加企業多為美國與澳洲品牌,主要目標是幫助女性,但亦有幫助癌症病人及兒童等慈善計劃。

Jeremy的家族生意為暢銷美國的澳洲橄欖油品牌Yellingbo Gold,不過他可不願只當個「二世祖」,而是想了解如何用自己的能力,為世界做得更多。(陳焯煇攝)

要為社會帶來公義、公平,有些企業會從生產線做起改革,但事實上,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從根本起作出改變,因此Jeremy指這種「植入式慈善方法」能吸納一些有意公益的「中途客」,而且服務按銷售量來捐獻,即每做成一單生意,企業才捐出1元的模式,比起每月定額收費較有彈性,令小型企業的負擔較少,「有名女士跟我說想做這些多年,唯從未有時間去經營,現在我們便成為她,甚至很多企業的答案。」溫情牌,對女士來說或許奏效,Jeremy亦笑指男性企業家聽到這計劃時,少不免劈頭一句:「有無著數先?」,所以他特別分享一點,指有數據顯示企業參加此計劃後,由瀏覽網頁到購物的顧客增加了6%,「顧客知道或許他們是不需要那條牛仔褲,但那丁點的價值便令他們購物慾增加了。」

近年在外地有稱為B Corp(B Corporation)的企業,叫「B型」並不代表企業次一等,而是一種認證機制,企業必需符合社會與環境表現、企業責任,與透明化才可以稱自己為B Corp。現時全球擁有B Corp認證的企業有15,000間,較2013年的770間有上升趨勢,可見不少企業皆想對社會有所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