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席捲北半球,全球暖化日益嚴重,這幾年的氣溫屢屢創新高。今年5月,天文台破記錄發出16日酷熱天氣警告。食環外判清潔工身穿制服還外披一件膠質反光衣,彎著腰掃街。兩星期前,食環署外判清潔工芳姐工作期間中暑,頭暈、嘔吐,管工說要送她去醫院,她堅拒,翌日又如常上班。過了幾天,又有工人中暑昏迷,由途人報警;經救護員急救後,她清醒過來,第一句話:「我要做嘢。」不是因為他們有過人的能耐,而是因中暑送院未必能定為工傷,加以一日的病假無薪,他們寧願「死頂」。夏天的清潔工,他們還要承受著甚麼?攝影:鄭子峰撰文:顏寧
那天早上,還未到陽光最猛烈的時候,工人娟姐(化名)中暑暈倒在街上,幸有途人看到,幫忙召救護車。(鄭子峰攝) 另一位清潔工芳姐亦曾於工作期間突然感到頭暈,她說:「暈低,起身坐一陣就無事㗎啦。熱得滯,先至暈都唔知嘅啫,一次半次無咩問題。」只因比起熱,她更怕窮,「好熱都要做㗎啦,鬼叫你窮咩?」(鄭子峰攝) 芳姐和娟姐的經歷並不是特例,清潔服務職工會與綠色和平於今年5月至7月期間訪問96位清潔工人,調查發現有18%的工人曾在工作期間中暑,超過一半曾出現中暑症狀,如心跳加速、頭暈、休克等。(鄭子峰攝) 為甚麼工友堅持不去醫院?管工黃生道:「大部分伙記都唔想去醫院,直覺上,一停咗就搵少咗錢。」(鄭子峰攝) 芳姐穿上膠手套翻倒垃圾桶,她說焗促,放好垃圾桶後急不及待脫下。手套還可能脫,但反光衣呢?食環署發言人回覆查詢時指,他們規定承辦商須確保其清潔員工在提供街道清潔服務時遵守職業安全措施,穿着整潔制服(包括反光背心),以保障員工在道路上工作時的安全。(鄭子峰攝) 訪問這天,天文台掛出酷熱天氣警告。芳姐早上7時至下午4時上班,她緊張地說,要避開太陽最猛烈的時間,減少下午的工作量,上午要加緊進度,於中午前清理更多街上的垃圾。「晏啲做就好晒㗎啦。」她推著手推車,在街上、馬路邊掃地,沿路沒有遮蔭,靠的就只有她自掏銀包購買的草帽。(鄭子峰攝) 勞工處建議僱主提供清涼的食水,而垃圾站卻只有一個小小的電熱水壺,工人在酷熱天氣下只能盛熱水。而且四處工作難常常回站内添水,工人唯有自行解決水源問題。(鄭子峰攝) 有工友會自備小電風扇,在炎熱的天氣裡帶來一點微風。(鄭子峰攝) 除了反光衣,那件藍色制服對工友而言同樣是困擾。因為制服不吸汗,很多工人都會再穿一件底衫。廉價的布料濕透後會更貼身,工友勞動時舉手頭足皮膚都在磨擦,腋下容易被「夾位」的接縫處刮損。(鄭子峰攝) 工友阿仙起初不知,出汗後腋下都被刮傷了:「著一件衫呢,汗濕咗,呢度(腋下)會損晒,所以著兩件衫。著兩件又覺得好熱,但係著一件又刮損晒仲辛苦。搽咗(藥膏)好返,聽日著返(一件制服)又刮損。」 (鄭子峰攝) 每到午膳時間,他們都會把握時間脫下制服晾乾,或更換另一套制服,待下午開工時能穿得乾爽。(鄭子峰攝) 清潔服務職工會組織幹事杜振豪說,這些指引就如裝飾,並無效用:「如果食環署監察上嘅積極性放喺工人嘅裝備,冇足夠裝備就扣分,係好多嘢可以做到。而唔係工人有冇偷懶(坐下飲水)。但係外判制度只係諗點樣壓低成本,提高服務質素,好少從工人權益去睇。」(鄭子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