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勿為「本土」畫蛇添足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二(6月30日),《港區國安法》獲全國人大常委會全票通過,特區政府隨即於當晚公布條文並刊憲生效。翌日,西方國家的主流媒體鋪天蓋地以「香港已死」為題,指斥《港區國安法》破壞「一國兩制」,充滿先入為主的政治偏見。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於武漢爆發時,西方媒體同樣大做文章,認為如果病毒出現在民主社會,其制度足以控制疫情。後來的事實卻是,歐美國家縱有中國的前車之鑑,卻對病毒掉以輕心,不僅無法避免疫情在自己境內大爆發,甚至遠比中國的情況嚴重。這證明意識形態掛帥的偏見之膚淺,狠狠打了這些媒體一巴掌,而若根據它們的理論,香港這個「不民主」的地方恐怕亦只會成為疫情重災區,結果卻讓它們自慚形穢。再久遠一點,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西方主流媒體就曾預言「香港已死」,結果香港不但沒有死,還好好地「活」到當下,好讓這些西方媒體「再次謀殺」。

誠然,由傳出《港區國安法》立法消息至生效,不過短短約一個月,一切來得非常快速,既為香港的社會運動淋下一盆刺骨的冰水,也帶來難以估計的政治震懾力。加上反修例運動下社會經歷過異常亢奮後顯露疲態,可以想像未來一段時間,不少香港人會對政治理念感到氣餒和灰心,甚至選擇不聞不問做「港豬」。然而,我們不認為《港區國安法》是要奪去港人議政的空間,也不相信香港的政治參與空間會就此消失。不過,這盆冰水無疑也讓香港社會有一個靜下來的機會,大家應該藉此好好回顧過往社會運動的得失,思考如何重新在符合「一國兩制」政治倫理的框架下發展香港的民主制度。

(資料圖片)

社運回歸初衷 港獨夢該醒來

回想香港的社會運動,無論是回歸前或是回歸後,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追求社會和經濟的公平正義為目的。半個世紀前,香港爆發「六七暴動」,其猛烈與暴力之程度絕不亞於反修例運動。它表面上是因為文革時內地左派煽動而起,但究其本末,推動這麼多人參與抗爭的原因不獨於此。當時香港人口增長過於迅速,不少低下階層生活環境惡劣,將生活上的怒火以武力宣洩出來。港英政府在鎮壓之後任命麥理浩為港督,推行包括大建公屋、改善社區建設和福利待遇等一系列的民生政策改革,才得以將社會問題漸漸緩解,消除管治危機。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數十年,香港人生活安定,加上受惠於經濟快速發展帶來各種上流機會,大部份香港人鮮有對政治不滿,社會運動自然欠缺大眾支持。上一代港人常被批評為「港豬」,並非沒有客觀原因。回歸後,表面的風光延續了一段時間,但香港經歷幾次重大衝擊後,經濟結構失衡的積弊逐步暴露,2008年的金融海嘯帶來的變化尤為明顯。其時為了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各大主要經濟體紛紛開動印鈔機,以致全球資金水浸,造就資金泡沫,也激化了原來就不健康的產業與分配結構。雖然一邊廂,香港的金融業水漲船高,然而在紙醉金迷的繁華背後,低下階層的生活愈發貧困,社會矛盾更形突出。政府沒有遠見和智慧推行相應的政策應對嚴重的社會和經濟不公,令民怨漸漸積累。

2010年代後,香港的本土主義之所以興起,很大程度上是很多人面對工資遠追不上樓價飛騰、階級流動停滯等社會經濟問題而產生自衛意識。今日一些年輕人鋌而走險支持本土主義,甚至走上「港獨」和暴力抗爭歧途,而年輕群體正是這個畸型社會結構的重災區。他們對社會不公忿忿不平,渴望通過自己的力量改變未來。故此,「本土」代表的並不只是一種鄉土情意結,也是對社會不公的反抗。

2019年開始的反修例運動,也有部分示威者提出普選要求。(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本土主義和社會運動追求「普選」,並非只執着於選舉的形式,而是認為這可以解決民生困苦。近年本土主義如星火燎原,正是這種社會不公長期無法改變的結果。再加上港府施政失當,建制派又甘願當「保皇黨」,甚至到處為既得利益階層護航,致使香港浪費改革社會、平息民怨的關鍵時間。於是有部份人認為一直以來「和理非」的抗爭手法無效,以致令本土主義逐步演變成「港獨是唯一出路」,漸漸將社會運動引到當下的極端形態。然而,「港獨」真的是唯一出路嗎?港英政府統治香港百多年,從來都沒有真正給予香港民主,但社會運動參與者沒有提出「港獨」;早年的民主運動領袖,如司徒華、李柱銘等人抗爭了多年,也沒有因此而放棄和平理性的手段。

其實,以追求香港人民生利益為先的本土主義和運動本身並沒有問題,但與「港獨」結合卻令其由追求民主選舉及社會經濟的公平正義,一下子轉化為強求違法違憲的虛妄政治訴求。在「本土」之中引入「港獨」元素,只是畫蛇添足之舉。然而,蛇雖添足亦不為龍也,這樣做不單不能解決問題,最終更只落得一個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笑話。《港區國安法》的通過,不正好說明「港獨」只是南柯一夢,不單不是出路,更是有害嗎?回歸初衷,社會運動的本源是追求改善民生,既不是「勇武」,也不是「港獨」。社會不應該繼續將一個「手段」堅持認定為「目標」,尤其這個「手段」還是一個萬劫不復的死胡同。年輕人應該花點時間,想想社會運動的本質為何,勿再讓充斥意識形態的政治話語牽着鼻子走。

《港區國安法》一棍很重,而且內容「辣度」十足,對香港的社會運動很可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寒蟬效應。(資料圖片)

後國安法時代 重定本土路線

《港區國安法》一棍很重,而且內容「辣度」十足,對香港的社會運動很可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寒蟬效應。然而,《港區國安法》通過也並非宣告社會運動就此死亡,香港正好借機煞停全速走上「港獨」和暴力歧路的社會運動。放下畫蛇添足的莽撞幻想,香港社會運動才能撥亂反正,真正達到改善社會民生的初心。

事實上,《港區國安法》通過,絕不該代表香港的政治活動會就此停止。隨着立法會選舉臨近,不同光譜政治力量的競選活動仍然繼續。從競選活動中,可看出將有不少以本土主義為政治理念的年輕人,包括不少去年當選的區議員有意參選下屆立法會選舉。他們提出的政綱當中,不乏民生議題,既包括了港人所熟知的住屋問題,以及如何支持低下階層度過疫情造成的經濟困難等,也有如何發展本地產業等長遠發展構想。這些議題無非都是以改善民生為目的,正正是社會運動和改革真正應該關心的具體課題。在「港獨」全面退場後,反倒令本土主義和社會運動得以撥雲見月。

7月4日多名警員到公民黨沙田區議員黃文萱辦事處調查,指其辦事處內展示一張「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旗,有機會違反《港區國安法》,警告若辦事處不移除有關旗幟或會進行拘捕。(黃文萱Facebook專頁圖片)

雖然這些政綱當中不乏不切實際的政治想像,例如強調本土自強與不過度依賴內地時,硬要把它與「與內地切割」劃上等號。陸港切割本來就是幻想,《港區國安法》的出台足以警醒大家,但是,在這些政綱中,我們至少也看得出年輕一代對社會改革的關切。比起那些沉醉於政治博弈,甚至不惜要求外國制裁香港的政客,何者才是香港真正的出路,實在不言而喻。年輕人辨清真假議題,逐步調整政治主張,可以理解,希望他們珍惜目前的位置,尤其是數百計乘着反修例運動之勢踏上從政路途的區議員可努力做好這份工作,既能為市民服務,也從中學習,深刻認識社會問題。如果依舊沉醉在虛幻的政治追求中,恐怕只會失去這個機會,甚至身陷囹圄。

從政的目的從來是改善民生,追求民主、公平正義的根本也是改善民生。脫離了「民生」的政治理念,只是意識形態之爭。我們希望香港社會能放下執念,不再虛耗精力於意識形態的無謂抗爭上,回歸本土初衷。不少年輕人投身民主運動,最終走至當下一步,為的並非是空虛的「意識形態」,而是實在的改善生活、追求夢想。放下「港獨」這個包袱後,務實推動社會改革,正是香港當下所需。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 7月6日出版的第221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