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創新求變 安身立命迎挑戰
這些顯然不是香港老百姓或精英階層關注的事情。因為香港市民仍在閒談阿叻維護粉嶺高球場存留的偉論,擔心立法會議員馬逢國獲准攜違規髮型啫喱上機會否影響飛行安全,憂慮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預測老人院舍倒閉潮會否影響晚年生活,甚至揣度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頓悟的「凡事不要做得太過分,要走中庸之道」有何啟示。當然,不關心世界政經局勢的港人都知道「土地大辯論」,因為辯論結果關乎港人能否安居樂業。這就是世界與香港之間的冰火二重天。
張建宗司長所說的「中庸之道」,或許反映香港官員潛意識裏少做少錯的從政心態。他們不認為香港有所謂既得利益結構,未意識到要求港人推崇「中庸之道」就是要維護扭曲的結構現狀,取回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改建公屋,或許就是違反「中庸之道」。對處於弱勢的中低階層,只能容忍低工資、長工時,朝不保夕,並飽受生活成本上漲折磨。
相對而言,張建宗所說的「凡事不要做得太過分」,或許亦可理解為對官員和商界的批評。也許在他眼中,以往政府資源向商界傾斜,致香港經濟社會結構陷於困局,而且已經到了必須徹底改革的地步。他是在呼籲精英階層,應深諳「中庸之道」。所謂「中庸」,就是事事不能去到盡,留有餘地,將老百姓逼到忍無可忍的地步,只會魚死網破。至於張建宗何出此言,也只有他才能道破原由。
競爭與合作並存 灣區發展助轉型
近日,負責香港事務與大灣區發展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常務副總理韓正南下考察大灣區時強調,大灣區對「一切不符合新發展理念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摒棄」、「一切不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都要大膽改革」、「一切制約創新的管理方式都要促其改變」,在在提醒香港官員必須更積極進取,反躬自省,強勢改革。大灣區發展雖然是地區合作計劃,卻無法改變各地之間的競爭現實。香港人熟悉龜兔賽跑的寓言,正是反映香港與深圳過去幾十年關係的絕佳案例;然而,更大挑戰卻是來自整個大灣區,我們又是否甘於在新一輪賽跑中敬陪末座。
以創科為例,香港的專上教育根柢深厚,但是港府從未正視科研經費不足和產學研未能銜接的問題,令科研人員心灰意冷,24名在港兩院院士去信國家主席習近平請求支持香港科研,實為一大警示。國內資金充裕,政策便利,吸引不少香港研究機構北移。香港科技大學擬於廣州南沙開設分校,利用南沙的無人駕駛汽車試車場,解決過去科大多番申請在港試驗無人車不果的難題。然而,特首林鄭月娥卻表示,鼓勵本地大學在大灣區開設分校。她究竟是對香港面對的區域挑戰毫無意識,抑或對自身優勢過於自信,以為內地城市無法望其項背,只有東京、倫敦、紐約才是香港的同儕,實在值得深思。合作當然是大灣區發展的主要內容,但提升香港在灣區的競爭優勢更是前提,這才是合作的先決條件。倘若中國沒有競爭力,人微言輕,如何在國際社會受到尊重;如果香港當年未具經濟實力,又如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助推器,受到大陸人民的尊重。
香港的教育體系在大灣區具有比較優勢,政府應在資源分配及法規上拆牆鬆綁,吸引人才、落實產業化,振興本地的創科產業。如今院校紛紛北上,無異於將香港的優勢拱手相讓,將研究人才、科研成果流到別人田。這些未明自身優勢弱項的政策,既不是合作的內涵所在,更不是通過灣區發展,促進香港經濟結構轉型的應有之道。
社會矛盾需消弭 官員莫等閒視之
最近,擾攘多年的社會衝突相繼完成司法程序,特別是以本土民主前線前發言人梁天琦為代表的港獨和暴力抗爭,由於梁天琦暴動罪成,似為事件畫上句號。這位出生於武漢、快將踏入27歲的青年,彷彿反映着港青的無可奈何,宛若承載着時代的盛衰起落;或許他就是香港的縮影,找不到方向、對未來焦慮、無法接受身處的現實,更對過往的欺瞞感到氣憤,最後犯下悔恨一生的錯誤。可惜,這種心境換來的只能是牢獄之災。香港的年輕人就只有這樣的出路嗎?延綿數載的青年抗爭未能開悟香港人的麻木無感,無法喚醒精英階層的醉生夢死。人們擔憂即使年輕人付出如此代價,揭櫫施政進退失據、經濟結構失衡的深層次原因,港府直到如今卻仍未敢正視問題癥結。
佔中運動高舉着「真普選」大旗,旺角騷亂擁抱着虛幻的港獨意識。但是大型的社會動員,從來都是由多重因素決定。佔中爆發前的反東北示威,表面上出於青年對於保育議題的關切,當中還牽涉東北新市鎮公私營房屋比例、粉嶺高爾夫球場發展等民生議題;在立法會審議新界東北發展區的前期撥款申請期間,青年包圍立法會,引發激烈衝突,被捕者眾。
當日青年的抗爭,表面看來集中在意識形態的抗爭,難以廣及普羅大眾,他日抗爭聚焦於民生議題,參與者將是一眾老百姓;香港政府冀修補撕裂,稍有不慎,成果將毀於一旦。青年問題嚴峻,但政府成立的青年議會、增加大學宿舍等措施,既未對症下藥,甚至難言治標。當前的社會問題以房屋議題最為迫切,其次是為青年增加就業機會及晉升階梯。多年來大專畢業生的入息中位數只見寸進,樓價卻高踞不下,收入與生活成本嚴重脫節。就以近日居屋單位估價首破千萬元,可見問題已經達到瘋狂地步,政府必須徹底改革房屋政策。歸根究柢,樓價高企源於港府的房策失效,其本源在施政無所依據。政府必須大幅增加公營房屋比例,保證市民享有適足住屋權,同時藉助提升房屋總供應量,改變私人市場的嚴重失衡。
土地大辯論的焦點是房屋政策改革,其前提是政府重掌土地發展主導權。然而,政府與商界不斷扭曲辯論主題,包括提出各種公私營合作模式,混淆視聽。過去的經驗足以證明公私營合作的舊模式未能解決房屋供應問題,政府需要重新設計方案,並且針對公營房屋供應量。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近日指出,公私合營不乏反對聲音,較多意見提出政府可用《收回土地條例》徵地,這已經為政府如何思考解決方案響起警鐘。近日以「香港願景」召集人身份發表研究報告支持公私營合作的曾鈺成撰文,借三個茶客的對話勸諫,指出林鄭月娥只要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她的民望立即登天,之後她要什麼地便取什麼地,誰可以阻攔」。若然改革有龐大的民意為後盾,政府理應一無所懼,驅除心魔,勇於革新。
香港曾經自傲為國際大都會,如果無法克服發展困局,未能擺脫結構泥沼,國際大都會的聲譽只是徒具虛名。從政者應為生民立命,施政順應民心,體察民情。營商環境和經濟發展就是要服務於市民的福祉,可惜不少人將其本末倒置。作為崛起中的大國的一個重要部分,香港或許並不需要過分擔憂波詭雲譎的世界政局,但官員意識不到時代的變化,掌握不了變化迎來的挑戰及機遇,香港就真的無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那時候就真的會被「大時代」所淘汰。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5月28日出版的第11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