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體和眼鏡 都有得揀
白內障手術,是把眼睛晶體的混濁部份移除,然後置入人工晶體,讓患者回復清晰視力。雖然是最普遍的眼科手術之一,但不少病人並不清楚,其實人工晶體就像眼鏡一樣,也是分門別類,患者可按需要選擇適合自己度數和焦距的晶體。部份晶體更有防藍光、改善散光等功效,不過也有取捨,病人接受手術前,宜先了解清楚,以免配錯晶體,影響生活質素。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眼科專科醫生黃澤銘
最常見、公立醫院最常用的,是單一焦點的人工晶體。顧名思義,就像定焦鏡頭,眼睛只有一個焦點提供清晰視力;如選擇了近程視力,那望遠處的東西依舊會模糊,反之亦然。對長者來說,這種晶體的最大好處,是能配合他們比較規律的生活,例如看報紙、讀書、看電視等;但要是外出、駕車、看電影等,既要看遠也要看近,就需要另配老花眼鏡或漸進式眼鏡輔助了。
另一種近年較常採用的單焦距人工晶體,是「非球面高清人工晶體」。此晶體能提高患者的視力及清晰度,所以在大雨或較昏暗的環境,也能看得較其他類型的人工晶體清楚。但由於它是單焦距,不能同時提升遠、近距視野,當患者看近距離的事物時,「景深」效果不明顯,眼睛就會變得辛苦了,或需老花眼鏡協助。這款人工晶體比較適合視覺神經系統較為健全、沒有黃斑病變的年輕白內障患者。
除了單一焦點,也有類似漸進式鏡片功能的多焦點人工晶體。多焦點晶體又可細分為雙焦點、三焦點及擴展景深(EDOF)三款。好處是能利用不同的焦距,看不同位置的東西,未必再需要眼鏡輔助;壞處是可能會受眩光影響,對年長病人來說比較難適應,而且有青光眼、嚴重散光者,也不適合置入這款晶體。
此外,患者多會聽過眼科醫生介紹晶體有「白鏡」和「黃鏡」之分。「白鏡」是傳統常用、透明的晶體,可以防止紫外光;「黃鏡」則是後來研發,兼具防藍光、預防黃斑病變的作用。不過,有觀點曾指出,「黃鏡」的防藍光效果,有機會因過度過濾色彩導致色差,並因此影響生理時鐘以至睡眠。
很多白內障病人本身有其他眼睛問題,也會左右選擇何款人工晶體。例如散光,以往醫生會在施行白內障手術時,以手術方法減少散光;近年則有可治療散光的人工晶體,能減少患者約200至500度的散光;不過近視的治療效果則需取捨。
總的來說,最常用的單焦距人工晶體,對於規律生活及作息的患者來說,相對較適合,但最好另配一副眼鏡傍身;至於經常戶外活動,或是較年輕的病人,若有心理準備應付適應期,多焦距人工晶體也許符合生活需要。值得一提,雖然白內障手術是微創手術,傷口一般只有2毫米至3毫米,但臨床上並不建議患者再次接受人工晶體置換手術(除非晶體再次混濁或晶體移位等特別情況),因為置換晶體的風險較高,可有損傷晶體以至眼部組織之虞。所以患者選擇人工晶體之前,了解清楚相關資訊至為重要。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