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呼吸增電療精準度
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中,病灶位於胸腔及腹腔的佔約半,例如肺癌、乳癌、肝癌及胰臟癌等。當此類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又稱「電療」)時,腫瘤會隨着呼吸而移動;如擴大照射範圍以配合呼吸周期,雖可確保有足夠的輻射劑量照射到腫瘤,但腫瘤附近的正常組織會受到不必要的輻射劑量,因而增加出現副作用的機會。現時配合呼吸調控技術,可因應患者的呼吸節奏設計電療方案,從而減少治療時因呼吸運動而影響照射位置,使放射線束更精準到達腫瘤。
撰文:港怡醫院高級放射治療師黃曉鳴
呼吸調控技術的原理是透過紅外線系統與治療機器(即直線加速器)連接,在進行放射治療時,偵測由呼吸造成的身體起伏,以實時追蹤患者的腫瘤位置,並配合患者呼吸周期釋放輻射。這技術有助減少因呼吸運動而引致的治療誤差,對治療胸腔和腹腔的腫瘤尤其重要。
呼吸調控技術可應用於多種放射治療方法,例如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容積調控放射治療(VMAT)、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D CRT)等。醫生會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參考電腦掃描影像,制訂出腫瘤治療範圍,並與放射治療團隊合作,包括放射治療師及醫學物理學家,設計合適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常見的呼吸調控技術有三種,包括自主呼吸調控、四維電腦斷層掃描和實時呼吸追蹤調控。自主呼吸調控是指病人自主控制呼吸,每當病人閉氣時,腫瘤會隨之停止移動,儀器只會在此時釋放輻射到治療範圍。若配合此技術,每次放射治療約在30分鐘内完成。
曾有病人擔心自己在治療時未必能配合呼吸而影響效果,其實在模擬定位時,醫生和放射治療師會先因應病人的情況設計治療方案,並設定適當的閉氣深度,病人可在家自行練習呼吸,放射治療師亦會在治療期間配合病人的呼吸節奏,指導病人進行自主控制閉氣,因此病人一般都能掌握閉氣節奏。正式治療時,放射治療師會在病人腹部之上放置紅外線反射標記盒,配合連接直線加速器的呼吸調控系統,實時監控病人的呼吸頻率及幅度,提高電療的安全和精準度。
即使病人未能配合自主呼吸調控,仍有其他可行方案,例如四維電腦斷層掃描和實時呼吸追蹤調控,病人可維持原本呼吸頻率的同時,接受安全及精準的治療。透過四維電腦斷層掃描,在進行模擬定位時,可360度追蹤腫瘤在呼吸起伏時的移動範圍,醫生從而根據影像制訂治療範圍。若腫瘤移動幅度超出治療範圍,放射治療師會馬上停止放射儀器的運作。
至於實時呼吸追蹤調控,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呼吸周期,設定呼吸周期中適合釋出放射線的特定時間,若放射線束超過特定範圍時,治療儀器亦會自動暫停。然而,此調控方式的治療時間會相應增加,一般需時約一小時。
曾經有一位聽障伯伯原本擬用自主呼吸調控配合電療,由於醫護人員不能以言語向伯伯傳達呼吸指令,團隊集思廣益,與家人共同努力,商討及試行多個解決方案,最終建議伯伯改用四維電腦掃描定位腫瘤,在醫護人員和家人的支持下,順利完成治療。
抗癌路上,除依靠專業醫護團隊的治療,家人的關懷及鼓勵也是不可或缺的良方。
「01醫務所」與港怡醫院合作,隔周五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醫健怡情》。港怡醫院致力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本著全人關顧的理念,為病人帶來個人化的護理。港怡醫院作為私營教學醫院,亦一直為本港培育專業醫護人才作出貢獻。
醫護人員透過專欄分享醫學及健康資訊,讀者細心閱讀文章,增廣見聞之餘,亦能感受醫護維護民康的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