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與應對過敏症狀
每年的7月8日是世界過敏性疾病日。過敏症是人體免疫系統對外來原本無害的物質所產生的過度反應,為本港常見的長期疾病之一,當中以哮喘、濕疹、鼻敏感和皮膚敏感等最為普遍。現時可透過不同種類的藥物以紓緩過敏症狀;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亦有助改善病情。
撰文:港怡醫院藥劑部主管周穎君
每個人對不同的致敏原都有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常見的包括食物、塵蟎及衣服物料等;壓力較大或有濕疹病史者,或有較大機會誘發過敏性疾病。若懷疑患上過敏症,患者可按醫生建議,考慮接受過敏測試,以尋找致敏源頭。出現過敏反應時,首要是避免再接觸致敏原,以減少病發。其次可透過藥物紓緩病情,以濕疹為例,輕至中度的濕疹患者一般會獲處方藥膏,嚴重者則可能需使用口服藥物或生物製劑,以防止皮膚破損引致感染或病情惡化。
至於藥物過敏方面,在本港,有兩類藥物較多引起敏感反應,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如阿士匹靈)及抗生素。醫學界認爲,過敏體質與濕疹、哮喘及鼻敏感均有關聯,並將這三種病症稱為過敏三聯症,此類患者對藥物敏感的機率亦較大。
過敏反應的程度因人而異,患者或會出現口鼻腫脹、氣管膨脹、全身出疹,甚至呼吸困難,嚴重者更會有即時生命危險。過敏反應出現的時間亦各有不同,最快可於數秒至數分鐘內出現,如情況嚴重,應立即尋求急救支援。因應過敏患者的情況或需要,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隨身攜帶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注射器,當出現過敏性休克時,便可即時進行急救。
部分人的過敏反應,可在接觸致敏原後數日至一周才出現。由於已相隔一段時間,這些情況往往容易被忽略。即使首次接觸致敏原的過敏反應不明顯,當患者再接觸相同致敏原時,免疫系統或會出現強烈反應。
如果患者有藥物過敏史,醫生會視乎患者的狀況,處方安全的藥物,藥劑師亦會為病人把關,確保處方中沒有致敏或不適合的藥物,並解釋正確的用藥方法及相關副作用。曾有病人服藥後反映出現敏感症狀,結果發現其對某種止痛藥成份過敏,筆者特別提醒病人日後要多注意獲處方的藥物是否含有該成份,或可諮詢藥劑師,以免再次接觸致敏原而病發。
以往接觸過不少病人混淆藥物副作用和過敏反應的情況,他們會猶豫應否繼續服用相關藥物。其實,如病人用藥後出現任何不適,應告知醫護人員有關症狀,以判斷是副作用還是過敏。藥物副作用尤以腹瀉、腹痛和頭暈為主,如副作用嚴重應考慮轉藥。患者亦應儘量向醫護人員提供過敏史和重大病歷,以便醫生避免處方致敏藥物及同類藥物。
曾有不少具過敏症風險的病人和其家屬問及當出現過敏反應時的應對方法,假若自己或身邊人突然出現過敏症狀,切記保持冷靜,如有需要應立即尋求急救支援。若因服用藥物而出現過敏,可記錄藥物的品牌或化學名稱、用藥時間及劑量等資訊,以便醫護人員作適切跟進。市民如對使用藥物有任何疑問,應諮詢主診醫生或註冊藥劑師的意見。
「01醫務所」與港怡醫院合作,隔周五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醫健怡情》。港怡醫院致力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本著全人關顧的理念,為病人帶來個人化的護理。港怡醫院作為私營教學醫院,亦一直為本港培育專業醫護人才作出貢獻。
醫護人員透過專欄分享醫學及健康資訊,讀者細心閱讀文章,增廣見聞之餘,亦能感受醫護維護民康的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