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設漸凍人資料庫 需一年始確診 病發三年已無法自由活動

撰文:鄧穎欣
出版:更新:

早年網路掀起「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目的是喚起大眾對漸凍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患者的關注。香港肌健協會今日(13日)公布「全港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 ,本港現時有約200名漸凍症患者,確診平均需時11.3個月。有患者由發病至無法自由行動不足3年,需依靠電話語音系統與他人溝通。

協會指出,由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以問卷方式或電話調查,一共收集46名運動神經細胞疾病患者及照顧者的數據,即蓋率全港病人比率約23%,發現他們平均須經4名醫生診治才獲確診,由第一次求診至正式確,平均相隔11.3個月,更有12%需時2年,並平均進行了5.4次檢查,包括驗血、肌電圖、腦/脊髓磁力共振等。最終確診的患者,有65%被醫生證明為嚴重殘疾、57%出現吞嚥困難,以及需要安裝移動輔助設備。

+6

患者發病至今不足3年 由正常人變須靠電話語音溝通

現年57歲的鄭先生於2021年中,被教會的親朋戚友發現他口齒不清,延至年底開始感到左手及左腳無力。鄭太太表示,初時丈夫及她均認為是中風病徵,亦有到瑪嘉烈醫院求醫,醫生亦有提及懷疑他患上漸凍症,不過因未有為意作跟進。後來在2022年的農曆新年,鄭先生提早退休於家中處理家務及照顧小朋友。

惟好景不常,同年10月鄭先生一日內多次跌倒再次到屯門醫院急症室求診,當刻他們仍以為中風所致,但當醫生翻查瑪嘉烈醫院紀錄後,已經確認鄭先生患上漸凍症。鄭太太形容當時心情「晴天霹靂」,而醫生亦己告知「無得醫」,病情會迅速惡化,並詢問他們會否決定插鼻或胃喉,未來選擇呼吸機或是喉嚨開孔呼吸等問題,直言一時間完全未能消化所有事情。不過夫婦靠信仰及3名子女的支持下,著手處理病情,向社工求助及申請傷殘津貼。

鄭太太指出,丈夫的活動、說話、呼吸能力受限,早前已購買二手電動輪椅、聘請外籍傭工照顧以及月租$3000的非入侵性呼吸機。她表示,傷殘津貼已不足以支撐丈夫的醫療開支,即使二手電動輪椅未能承托他的頸部,都未能購買一台較好的電動輪椅。鄭太太又指,丈夫因未達60歲可入住院舍,長遠希望能夠尋獲可容納漸凍症患者的日間照顧中心。

現時鄭先生只能透過電話語音系統與人溝通,他表示,太太和分別就讀大、中、小學子女是自己的支柱,並鼓勵各位漸凍人患者及家屬不要放棄積極面對病情,呼籲大家捐助肌健協會幫助他們「自救」。

香港約有200名「漸凍人」 半成患者只有9個月存活期

漸凍症是無法治癒的罕見病,初期患者會四肢無力,後來出現肌肉萎縮、吞嚥困難、痙攣病徵,最後會因呼吸衰竭,需要依靠呼吸機維持生命。資料庫數據顯示,約半成患者只有9個月存活時間。

香港肌健協會顧問醫生(康復科專科)郭子堅表示,漸凍症大多數患者約50歲或以上發病,初時病徵輕微及不容易察覺,與中風及其他肌肉疾病相似,不少病人都是跌倒後才發現,指根據過往記錄漸凍症患者存活時間由數個月至十多年不等,而平均只有3年存活時間。

郭子堅亦說,患者初時手腳無力,後期吞嚥及呼吸困難,甚至有患者因無力呼吸,而未能將痰咳出,造成呼吸衰竭或引致併發肺炎。他亦提及,漸凍症只會影響運動神經位元,並不會影響患者的感知、思維及記憶,故他們是完全清醒和有意識得知自己病情惡化。他指,醫學上暫時未有一個實質檢查驗出漸凍症,現時只有做多項檢查仍未有找到病因,最後才定性為肌肉萎縮症。

「漸凍人」每月醫療開支逾萬 協會冀各界援助

資料庫數據亦顯示,每名患者平均每月醫療開支為13,068元,而確診後花費一次性費用更需9萬元,包括醫療費用及購買康復器材等。協會中心主任及註冊社工蘇美英指,漸凍症雖暫時無法根治,但康復器材和治療可舒緩患者的身體不適。她希望各界及政府提供金錢援助購買器材,如房間使用的腳托很重及侷促,而碳纖維腳托輕巧及透氣,又指現時一部吸痰機需要6萬元,患者可能會認為太貴而選擇放棄購買,導致他們未能得到適切治療,最終或會引致肺炎。

蘇美英另指,香港並沒有「罕見神經-肌肉疾病患者資料庫」,而香港肌健協會作為小型組織,希望積少成多,而其他病例可相繼成立資料庫,以科學化理據,令社會大眾關注。

香港肌健協會會長呂文林促請政府正視漸凍症患者需要,設立神經肌肉疾病專科診所,並為他們提供康復服務、輔助設備及照顧配套。他又指,患者如得到適切治療及設備,他們有足夠能力照顧自己,可以過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及社交,甚至有患者可做義工幫助其他同路人,希望社會各界人士提供金錢援助讓他們可購買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