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不藥而癒 留意牙瘡的3大細菌感染警號
不少人眼見牙瘡與痱滋同樣引起口腔潰瘍,就容易誤將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差別甚大,牙瘡不會不藥而癒,處理不當更會持續擴散,有機會感染皮下組織,形成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時可影響吞嚥及呼吸,帶來窒息風險。在此建議患者切勿掉以輕心,宜適時求醫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牙科醫生黃凌旻
牙瘡的成因多數源自細菌感染,痱滋則有機會是擦損或病毒感染所致。就牙瘡而言,當牙齒或牙周組織受嚴重感染時,牙骨和軟組織會受到破壞,積聚膿液,形成腫脹。
早期的牙瘡病徵不太明顯,多數出現於牙肉附近,呈現出細小及呈紅白色的腫脹,容易被病人以為只是「熱氣」生痱滋。但當感染持續惡化,膿液就會增加,腫脹情況亦會擴散,病人更可能會發燒及疲累。
當牙瘡持續擴散,有機會感染皮下組織,形成蜂窩性組織炎 。這時患者頭頸位置會感到明顯腫脹。當感染向口腔內部發展,容易造成舌底腫脹,有機會壓住氣門,引來窒息風險。但若感染「向上發展」至鼻竇位置,就有機會引致鼻竇炎,甚至腦膜炎。
有時發脹的牙瘡會破裂,內裏的膿液會自然流出,牙瘡可能因而縮小。但這不代表牙瘡痊癒,若沒有解決細菌感染的根源,膿液會持續增加,令牙瘡反覆發作及脹大。
我們留意到很多患者發現自己有牙瘡後,會嘗試自己用利器刺穿它,希望自行放膿。但我們普遍不鼓勵患者這樣做,因為如果處理不當,就有機會感染口腔組織,令感染擴散。
相比痱滋,牙瘡不會不藥而癒,治療上必需解決感染源頭。臨床上,醫生會處理牙瘡的細菌感染源頭,再配合藥物治療。引致牙瘡的細菌感染源頭包括:
(1)蛀牙:當蛀牙沒有及時處理,蛀牙菌會感染牙髓(pulp),產生疼痛。牙髓會漸漸壞死,細菌會沿牙髓破壞牙根尖附近的牙骨和軟組織,產生膿瘡。
(2)牙周病:當牙周菌積聚於牙周袋內,就形成牙石。當細菌持續醞釀及破壞牙周組織,就出現腫脹及膿瘡。
(3)牙裂:細菌會躲藏於牙齒裂紋中,醞釀並破壞牙骨和軟組織,從而出現膿瘡。
要準確分辨牙瘡和痱滋,須由醫生診斷。任何人均可能出現牙瘡。特別是口腔衛生意識不足,沒有及時接受牙齒治療,抵抗力弱的人士較容易患上牙瘡。我們建議病人按醫生指引定期檢查牙齒和牙周組織,預防感染形成牙瘡。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