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小政府思維陳腐落伍 須減生活成本 梁振英難卸責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財政司長曾俊華發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動用388億元「派糖」,包括寬減薪俸稅和利得稅,以及3年來首度調高薪俸稅個人免稅額,盼能刺激經濟。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雖然今次財政預算案有多項惠及中產的措施,但並未有從根本上協助市民降低生活成本,也未見特區政府提出強而有力板斧積極推動經濟轉型。不少財金官員仍未揚棄不合時宜的小政府保守思維,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身為特首的梁振英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財政預算案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為香港社會和香港市民,(一)建立長期穩定適當的收入(二)並盡力減低市民的生活成本。兩者都應該做到最好,即使受到諸多現實制肘,但也至少要做到其一,倘若兩者都失敗,那就是一個無能的政府。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正正就是當前香港的情況。

香港從來沒有什麼小政府

長期以來,特區政府界定本身為「小政府」,因此不能有全面的產業政策,更不能過多干預市場或某個行業。「小政府、大市場」的意識形態,早已成為官員推卸替社會思考及前瞻策劃未來的擋箭牌。事實上, 根據2014/15年度公務員總薪酬接近1000億元計算,香港從來沒有什麼小政府。若官員不能夠摒棄這種保守思維,寄望這些尸位素餐的官員,為特區政府在「開源」上取得大突破,著實並不容易,何況開源往往需要更長期的規劃,主事者要真正高瞻遠矚,也要敢於向大企業和財閥開刀。說得不客氣一點,恐怕這不是今天香港財金官員有能力和有膽色去做的事情。

就算暫且不談產業發展和收入調整等事關長遠開源的老大難問題,單是討論如何減低市民生活成本這個大方針,特區政府也應當好好「靜思己過」。過去財金官員經常以「量入為出」和「確保社會穩定」等主張,來壓制市民對經濟權利的合理追求,然而每一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市民經常見到的,卻是特區政府坐擁龐大財政盈餘、財政收入屢屢被嚴重低估。

雖然曾俊華將2015/16年度財政預算盈餘修訂為300億元,比去年初估計的368億元為低,罕有地出現了「高估盈餘」的情況,但不少分析都留意到,新修訂比原先估計的數字下跌,主因是財爺為房屋儲備金撥備450億元。如果把這筆帳目計入庫房盈餘,其實今年的盈餘可以高達750億元,和早前會計師公會估計的791億元相若。財爺的做法,實際是有人為地壓低政府盈餘數字之嫌。

香港政府的財政儲備非常充裕,絕對有條件重整香港的社會資源分配模式,如果結合長期的有效產業發展規劃,香港經濟絕對有能力開展類似北歐模式的社會資源管理。

長期「積極不干預」種下來的惡果

香港的民生問題,既是政府長期「積極不干預」種下來的惡果,同時亦因承襲英國公務員管理模式,官員缺乏政治家的領導魄力,更缺乏任何前瞻性,一方面看不見香港經濟結構如何受到中國崛起的地緣政治經濟生態變化所影響,另一方面更看不見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放任經濟意識形態的深層次結構缺陷,讓香港深陷一種畸型的經濟情況中——香港經濟增長放緩已是不爭事實,就連曾俊華也預測2016/17年度本地生產總值(GDP)實質增長只有約1%至2%,但諷刺的是,儘管市民收入增長中位數增長緩慢,可是政府收入卻依舊強勁,所得稅和薪俸稅收入不斷增加。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香港市民買入嚴重高估的物業所支撐出來的「剝削性收入」

到底是誰加了人工要交稅?誰賺了錢要交稅?為什麼一般市民完全不覺得收入有顯著增長?財金官員根本看不到箇中原因。 其實,這種反常現象根本不難理解,常識告訴我們,只有百業暢旺, 經濟活躍,政府收入才會同步上揚,反之則收入減少, 然而香港不尋常格局卻是,經濟增長放緩但收入卻逆流上升,一般分析都相信這與香港畸型地產樓市有關,因為過去五六年香港整體經濟表現並不突出,但物業市道卻異常火紅, 而同期政府來自地價和地產相關的收入,每年動輒高達近1000億元,這筆巨款恰恰是庫房盈餘與否的關鍵砝碼。眾所周知,樓市狂潮帶來的帳面增值,不僅是鏡花水月的紙上富貴,更邪惡的是,這筆巨款是不少香港市民買入嚴重高估的物業所支撐出來的「剝削性收入」。港府不單不深思這種反常收入不可持久,更沒有半分決心,提出全力幫助市民減低生活成本的大刀闊斧改革。

香港是世上其中一個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針對交通醫療教育等日常生活需要,推出減低市民生活成本(諸如交通開支等)的政策,往往能夠立竿見影,不僅可即時減輕市民的生活負擔,更可增加市民經濟活動,加強消費意欲,提升經濟動力;至於全面調整住房政策、推動大學和醫療產業化發展等,更不僅可以減低生活成本,還可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的有效手段。

香港不單稅率低,稅種亦少,稅務結構具有非常大的靈活性和可調整性。相應提升各種既具減低生活成本效益,也能促進經濟動力的措施,方為香港長遠發展的上策。在推動這些改革上,特區政府既具備實際能力,也擁有潛在能量,可是目前當局所採取的政策,仍然離不開派糖的思維,僅屬短期手段。這究竟是官員們不知道、不認識,還是不願意承擔,更不願意讓自己日後的工作不好做?官員們必須回應這種質疑。

上司把未有作為的責任推卸給下屬  只反映了他自己的無能

出現上述情況,本港財金官員無疑要負上不少責任。然而單將矛頭指向他們身上,也不公道。近年香港社會上有一種論調,認為特首梁振英的施政,遭到一些財金官僚所抵制,然而就算真的存在來自財金官員的阻力,梁振英也不可能以此作為藉口,因為他始終是特區政府之首,對政府重大方針決策責無旁貸,若上司為下屬所制約,欲作為而無力作為,說得難聽一點,上司把未有作為的責任推卸給下屬,其實只反映了他自己的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