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點評】長遠投資不見影 75億創科撥款只是「例行公事」
港府妄想以較少投資換取高回報,口裏說希望香港在「環球激烈的競爭下突圍而出」,身體卻很誠實,掌心緊握數千億財政儲備卻死命不放。這種心態,我見過,我真係見過!從「賭仔」或是「守財奴」身上都看得見。
當然,錢並不是萬能。由矽谷到杭州,從芬蘭到韓國,經驗在說明,政府必然肩負創科產業轉型的推手角色,不僅要提供極為龐大的資金及基建作後援,更要大膽為本地製作的優良產品作代理,以規模經濟效益吸引外來投資者。沒有大規模產能投資,何來供應?沒有政府的實質使用作支持,吸引外商落訂單,何來需求?兩者皆缺,又何來市場?難道轉型契機可以從石頭中「爆」出來?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昨日出爐,財爺曾俊華「預警」本港今年經濟只有1%至2%的增長,最壞情況更可能出現負數。面對經濟逆周期,財爺拋下390億元的「派糖」措施,希望用「銀彈」直接刺激經濟。相比之下,為香港經濟轉型,找尋新增長動力的長遠投資繼續欠奉。其中,有助本港產業轉型的創新科技領域,更只有75億元的撥款專項,比「派糖」還要少。
財爺曾俊華預計,390億元可以提振本港GDP 1.1%,那麼75億元可以取得什麼成果?
按財爺預測,增撥到創科領域的資金,僅佔2016至2017年預算總收入的1.5%,佔本地生產總值(GDP)0.03%。聽起來仍嫌太抽象?不妨把政府想像成一間科技企業︰
港府妄想以較少投資換取高回報,口裏說希望香港在「環球激烈的競爭下突圍而出」,身體卻很誠實,掌心緊握數千億財政儲備卻死命不放。這種心態,我見過,我真係見過!從「賭仔」或是「守財奴」身上都看得見。香港創科的悲哀,在於當下人們早已不再奢望政府會有長遠發展藍圖,卻沒想到連短期改善方案也欠奉,教人怎能有信心政府可以為香港找到新的增長動力?
有錢就是萬能?
當然,75億雖少,但假若投資效益夠高,創造出來的價值絕對不容小覷。但創新的關鍵,港府拿捏了多少?
平情而論,特區政府多年來投放在教育科研的支出並不輕,水平跟亞洲區各個競爭城市相若。香港近年亦不是沒有科創界的成功例子,不論是遠征外國的9gag、回歸內地的大疆(DJI)、抑或是無疾而終的MyCar,都反映香港一直有表現亮麗的創科人材。
另一方面,投資推廣處數字反映,往年香港初創企業數目多達1600間。單是首三季,香港初創企業公開融資金額已達16億港元,是2014年全年總額的1.3倍。天使基金及創投基金落戶香港的情況已趨成熟,雖然算不上「一街熱錢」,但只要創業概念聽起來可行,自然不愁民間資本,比幾年前已好上不知多少倍。
人才與資本皆備,何解創科依然「搞唔起」?
創科業界對問題其實早有定論,現時最急切面對的,其實是產品質素及信心問題。那怕是科研成果多完美,無法撐得過商品化階段,一切都不過是空想。特區政府近年亦有意識地針對中游研發下重藥,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亦可窺一二︰
然而,各個專項只是「官產學研」的舊酒新瓶而已。2011年起,創科基金便已推行公營機構試用計劃,但一直以來只限於由政府成立的五所研發中心,即使後來放寬至基金下所有研發項目,但一直以來申請程序欠透明度,感興趣者少之又少。
香港政府欠缺轉型決心
再且,財爺口中的「新經濟秩序」,無非是尋求經濟悶局中的新增長點。然而,什麼「機械人技術」、「健康老齡化」、「智慧城市」等宏大願境,最終又有多少能貫徹始終呢?政府中人深諳2018年乃是香港勞動力由盛轉衰的一年,俗稱「計人頭」的徵稅收入將會漸走下坡,何不趁仍有盈餘之際,大膽撥出8,000億元財政儲備的八分一,甚至四分一去貫徹轉型方向,以表決心?為何在經濟下行之際,仍然將民間財富收納庫房,以「咬長糧」的方式眼白白看着本港經濟走進困局?
當然,錢並不是萬能。由矽谷到杭州,從芬蘭到韓國,經驗在說明,政府必然肩負創科產業轉型的推手角色,不僅要提供極為龐大的資金及基建作後援,更要大膽為本地製作的優良產品作代理,以規模經濟效益吸引外來投資者。沒有大規模產能投資,何來供應?沒有政府的實質使用作支持,吸引外商落訂單,何來需求?兩者皆缺,又何來市場?難道轉型契機可以從石頭中「爆」出來?
最後,送上蘋果「教主」生前金句一則,希望財爺及負責創科的官員,能多多反思香港創科的未來出路。
Innovat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ow many R&D dollars you have......It's about the people you have, how you're led, and how much you ge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