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機會過去4年接310宗精神病歧視投訴 主涉職場 籲制反歧視政策
精神健康尤其重要,平機會主席朱敏健今(18日)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中,引述2015年研究指,本港約13%居民是精神病患者,惟平機會近期研究顯示,8成受訪者認為在香港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是非常普遍或是普遍,有受訪精神病患稱其獲得較少升職機會或薪金,甚至不被聘用,超過4成人更稱過去5年在求職、在職或離職過程中遭受歧視。
朱敏健稱,平機會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共接獲310宗涉精神狀況遭受歧視的投訴,其中四分之三涉及僱傭範疇,建議僱主可以實施精神健康友善的僱傭措施,包括讓他們可以申請病假及就診,亦可在工作間制定反歧視政策,以互相尊重、互諒互讓的態度一起工作。
標籤化嚴重 逾5成在職人士稱擔心精神病患者會傷害別人
朱敏健表示,平機會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共接獲310宗涉精神狀況遭受歧視的投訴,其中四分之三涉及僱傭範疇,顯示精神病患者在職場面對不少的困難。他引述近期平機會發表一項研究結果指,精神病患者在職場有被標籤化的情況,超過5成的在職人士表示擔心精神病患者會傷害別人;另分別有4成在職受訪者表示會嘗試與精神病患者保持距離及害怕與精神病患者獨處。
朱敏建:大部份歧視思想和行為源於固有偏見和定型觀念
分析歧視成因,朱敏建認為大部份歧視思想和行為源於固有的偏見和定型觀念、錯誤資訊、缺乏接觸及認識不足等,認為精神病即與暴力劃上等號,但事實上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只佔極少數,個別一些偏頗的單一事件、媒體反覆的負面報道或人與人之間以訛傳訛的說法,亦容易會使人相信偏見便是「事實」,令患者在工作上得不到平等機會,最終令他們很難融入社會。
以偏概全地將精神病與暴力畫成等號只會令標籤及歧視加深
朱解釋,精神病只是一個概括名詞,它包含着不同種類精神病,有急性或慢性,亦有溫和及嚴重之分,常見的精神病包括認知障礙症、思覺失調、抑鬱症、躁狂症、焦慮症、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等。若公眾以偏概全地將精神病與暴力畫成等號,只會令標籤及歧視加深,對病患者的康復造成障礙,故必須對公眾多加解釋。
他提到今次研究發現受訪精神病患者中有接近2成的患者要為精神健康求醫而請假時遇到困難,最常遇到的困難是臨時請假得不到主管批准、同事對他們請假感到不滿;另有研究亦指出有8成半精神病患者表示公司有需要為員工提供精神健康支援,認為僱主應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個別需要,檢視工作安排或環境是否需要作出調適、考慮具彈性的工作安排,例如:彈性上班時間、小休時間等,以及制定平等機會政策等。
建議僱主實施精神健康友善的僱傭措施
朱敏健強調,精神病和其他疾病一樣,只要得到適當的治療是可以痊癒的,建議僱主可以實施精神健康友善的僱傭措施,並為有需要的僱員提供合適的工作安排,讓他們可以申請病假及就診。此外,僱主亦可以在工作間制定反歧視政策,建立沒有歧視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