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疼痛或長膿瘡宜及早求診 瘻管隨時比痔瘡更棘手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久坐或排便時肛門位置隱隱作痛,大部份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生痔瘡;其實也有機會是肛門瘻管作怪。肛門瘻管是發炎導致的增生管道,多由肛門管蔓延至皮膚外層,出口位置常形成膿瘡,長於肛門口附近;不斷增大會導致發炎及流膿,需以手術處理。肛門瘻管成因不明,以男性居多,置之不理有機會令管道不斷增生甚至分岔,增加切除手術的難度。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外科專科醫生劉應裕

曾有男性病人肛門疼痛多年,一直反覆流膿,他起初以為是痔瘡,未有多加理會;多年後終肯求醫檢查,方發現肛門長出了瘻管。其時,瘻管的直徑已粗至3至4毫米,病灶位置亦較深;更甚的是,瘻管末端未如一般個案般在肛門外形成膿瘡,而是膿瘡向內伸延,膿炎在肛周及盆腔積聚,增加發炎嚴重性。

此外,病人的瘻管長出多個分支,正如文首所言,切除手術變得複雜,屬嚴重個案。除了要切開瘻管引流膿瘡污穢物,亦要將瘻管道口堵塞,並要進行多次手術;期間更需做臨時造口排便。

事實上,本地8至9成的肛門瘻管個案由肛門腺體發炎引起,男性個案超過一半。肛門瘻管並非正常組織,是發炎引起的增生管道,連接肛門或直腸至皮膚外層,並在肛門口附近形成膿瘡。一般來說,在膿瘡長出前,患者已會感到肛門隱隱作痛、排便不適;數日後肛門口附近皮膚就會長出膿瘡,並慢慢增大,患處經按壓會疼痛,例如坐下時會感痛楚。

膿瘡爆裂流膿後,症狀會紓緩甚至自癒,因此不少病人初次發病時不會求醫。惟病灶未清,肛門瘻管會因發炎而反覆發作,數周或數月後,同一位置會再長出膿瘡。不斷復發及凋謝,膿瘡就會在肛門裡面生成完整的管道,亦即肛門瘻管。肛門瘻管的發炎位置可以深入肛門肌肉層,初時直徑多數為1至2毫米,持續發炎後直徑便會不斷增大。

雖病因不明確,但慢性腸炎及克隆氏症患者,有較高風險患上肛門瘻管。克隆氏症患者的肛門瘻管可能較一般人複雜,例如不止一個出口,甚至多於一條管道,並蔓延至膀胱及腸位置。

肛門位置疼痛,究竟是痔瘡發作還是肛門瘻管作怪,其實不難分辨,痔瘡一般會流血,且有組織由肛門位置凸出來,而瘻管則會常流膿,且不會位於肛門口,而是長於肛門附近。肛門瘻管並非嚴重病症,多數可靠手術治理,惟愈遲求醫,治療難度愈高。肛門瘻管一般會穿過肌肉層,且有機會位置較深入,決定用何種治療手法,要視乎瘻管位置,且要避免影響括約肌,以免造成失禁問題。

最傳統方法便是切除手術,即是將瘻管切除,由於瘻管會穿過肛門肌肉層,因此要將肛門肌肉分開,有一定的傷口,但影響排便或引致失禁的機率很低。目前有較低創傷性的瘻管結紮術,傷口較細小,且不用切開肌肉層,不會影響括約肌功能,適合較為複雜的瘻管,但復發率較切除手術高。

其他方法包括以藥物堵塞瘻管,但壞處是同樣復發率較高。另有一種掛線方法,將橡筋放入瘻管並於兩端紮緊,除了可引流污穢物,且肌肉有較多時間修復,減低創傷,較適合患有腸炎或克隆氏症的患者。

有指久坐或不良飲食習慣會增加肛門瘻管風險,但醫學上未有明確科學實證,只要排便習慣正常,可減低患上肛門瘻管風險。當膿瘡於同一位置反覆出現,代表已反覆發炎,應及早求醫,降低手術難度,始能加快康復。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