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前路系列四】張贊賢:騷亂敲警鐘 抗爭以外爭內地民意
「去2046的乘客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找回失去的記憶。因為在2046,一切事物永不改變。沒有人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因為從來沒有人回來過。」--電影《2046》導演王家衛
從前港人相信,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列車,是沒有盡頭。《香港01》記者在早前已完成一系列有關中港關係共4篇訪問,卻在等待刊出之時,爆發旺角騷亂,局勢變化之快,令人擔心列車已迷失方向。背景橫跨港台、左中右立場的4位學者:方志恒、劉兆佳、吳介民、張贊賢,一連4日為騷亂前後的香港把脈,大談香港這列車的前路。
對比旺角騷動前後兩次訪問,香港大學公共及行政學碩士課程主任張贊賢在騷動後明顯更憂心,他形容騷動是「Wake up Call」,為香港前景敲響警鐘。
騷動反映的社會矛盾,問題不單涉及特區管治問題和本土政治意識,更涉及全球化資本主義帶來的激烈競爭,所引發的社會不平等和不公,再加上香港對社會上邊緣社群支援不多,最終以騷動形式爆發。政府不能再如對佔中般,對社會矛盾和政治困局視若無睹。
要守護一國兩制,除抗爭以外,香港仍有其他選擇。張認為,香港屬「有條件自治」,必先確保香港相對大陸體制上的優勢,包括法治、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令內地認為香港有價值。香港更需了解及爭取內地社會和民意支持,以期影響中共對港政策。
「重點不是(以磚)擲向警察,而是警察背後的權威。」張贊賢訪問中多次強調,政府必須面對騷動背後的政治及社會矛盾。
港府一直「當佔中無發生過」
他分析問題不單涉及一國兩制矛盾,更涉及宏觀全球化資本主義國家的激烈競爭,而引發的社會不公,再加上香港對社會邊緣人照顧尤其少,最終在港以騷動形式爆發。他預計將來有機會出現比旺角騷動更嚴重的事件,中央亦因應嚴重程序制訂更具體應對方案。
張贊賢認為,爆發旺角騷動的原因之一,是港府一直「當佔中無發生過」,批評港府處理手法只當佔中是「擾亂公安」行為,未有直視社會矛盾。他敦促政府反省為何小事已可引爆騷動,為何參與者會「死心、放棄、憤恨社會」。他指香港仍有巨額財政儲備可善用,只要政府有心,建立平台與社會賢達、反對派探討,仍可為香港尋求出路,「當然部分(問題)唔係咁易解決,譬如政改,但其他是否可以?大陸的方法是做多點『青年工作』、『一帶一路』,這些方案解決不到我提出的社會矛盾。」
當然部分(問題)唔係咁易解決,譬如政改,但其他是否可以?大陸的方法是做多點『青年工作』、『一帶一路』,這些方案解決不到我提出的社會矛盾。
影響內地民意保兩制
不過,張贊賢認為香港不僅要正視社會矛盾,亦要致力令大陸人了解香港的價值,以民意影響官方,更要力爭保持香港領先內地。
「(對港政策)不可能由一兩個領導人說了算。」張解釋,長遠而言中央推行政策,會愈來愈考慮內地民意,因此香港需要了解,甚至影響內地民意,令他們對香港有確切及正面了解。張形容宣傳香港正面形象,是「重要的政治工程」。他舉例,如果內地人認為香港是極不友善的地方,中央不可能在對港政策上給予優惠,「如果內地社會、朋友對香港的睇法好負面,對一國兩制絕對無好處。」而旺角騷動無疑會令內地人對香港官員,以至大眾的帶來負面觀感。
他批評香港長期不懂向內地宣傳自己,亦欠缺對內地政策的長期研究,即使香港有熟悉內地事務人士,亦欠缺渠道將知識分享予公眾及政府決策。他認為香港政府以至香港整體,均需要掌握內地對港民情,長期研究了解內地人對香港社會及經濟的看法,例如對內地訪港旅客、來港公幹人士,「港漂」學生等等,他們訪港前後,對香港各方面印象有否改變。
領先步伐決定自治高度
張贊賢說,上述構想建基於一國兩制屬「有條件式的高度自治」(Contingent Autonomy),香港享有多少自治空間取決於中港互動過程,而非單純憲制條文。他指出,當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香港在社會、經濟、制度創新等物質基礎,均超前內地,對內地發展有參考價值,但這已成過去,強調目前香港要爭取、鞏固內地人認識,香港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及作用之餘,更要不斷思考,未來香港在中港,以至全球經濟新形勢下定位,發展適合自身的產業。
他略帶悲觀地道,一旦香港被內地追上,失去參考作用,一國兩制就會變得可有可無,「這對保持我們現有生活方式是否好事?我不是很知道,可能未必是。」
良性互動不止政制
佔中後,不少香港人如提倡《香港革新論》的學者方志恒等,認為與內地良性互動已不可能(見另文)。張認為中港關係涉及多個層面及議題,遠遠不限於政制發展。他甚至斷言若中港無良性互動,「香港根本不能運作」。長期研究粵港合作的他舉例說,例如香港食品安全問題,就依靠廣東省有關單位作檢驗;遇上跨境問題,香港應加深研究內地政策,並將成果公開,方便香港各界討論。
【香港前路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