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旺變天|重建集中劏房密集區 本研社憂重建變另類「消滅劏房」
市建局「油旺研究」早在2017年展開,最近終於公開研究報告。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認為,不少發展範圍位處劏房集中地,估計約萬名居民受影響,質疑若無足夠的安置大廈,最終只會等於直接「消滅劏房」,令一班基層劏房居民無處容身,加劇本港的房屋問題。
對於市建局建議利用「轉移地積比」作為新的規劃工作,陳劍青批評做法如「數字遊戲」,使市建局可「賺到盡」。他指,市建局在社區內搾取大量密度及地積比,令某些項目的發展密度更高,加劇了地區承載力,反建議市建局撥出更多社福用地,興建更多安置大廈等,以回饋原來的社區,「你攞左新嘅地積比,除咗轉成自己收益,亦要攞返相應比例回饋。」
陳劍青表示,市建局公布的「五大發展節點」主要位處民居,特別是劏房集中地,例如有「八文樓」之稱的文華新村、太子舊樓一帶等,擔心最終有不少劏房戶受影響,估計約萬名居民要面臨迫遷。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曾表明要「告別劏房」,惟陳劍青質疑,若重建後無足夠的安置的大廈,最終只會等於另類的「消滅劏房」。他解釋,過去市建局的重建項目,不少都變成「豪宅」或「首置盤」,基層市民不可能負擔,故憂慮只會加劇房屋問題,屆時劏房戶或只能搬到較偏遠的地區,「等於幫市區內,中下階層可以住得起嘅劏房『清零』。」
他又指,現時市建局已公布相關「發展節點」,擔心業主或發展商見到契機,「早著先機」先收購或趕走原有住戶,當中包括現有的劏房戶。
▼油旺研究五大發展節點▼
批保育都可「賺盡」
現時市建局建議可轉移地積比,將「送出地盤」的樓面面積轉予「接收地盤」,日後「接收地盤」可提升額外建築面積最多20%。陳劍青以市建局「618上海街」的保育項目為例,該歷史建築的地積比仍未用盡,即日後可變成「送出地盤」,轉讓剩餘的地積比予「接收地盤」牟利,「連保育都要賺到盡。」
他批評,該模式如將區內「等量化計算」,「其實無得咁計,呢條街起密咗,本身附近居民嘅環境都係差咗,例如唔會因為上海街某個位轉走咗地積比,就等於一致咗。」
除了地積比轉移外,市建局今次亦提出「整合街區」概念,即小型街區可整合成較大的發展地盤,原有道路空間所產生的建築樓面面積可分配予各地塊。陳劍青認為,若結合地積比轉移及「整合街區」,估計可增加近50%樓面面積,「將賺到盡嘅模式推向極致。」
延伸閱讀:
油旺變天|八文樓重建藍圖曝光 地標式綜合發展區 創200億收入
促回饋社區
陳劍青認為,油旺區是全港市民都會去的地方,是大家都會用到的公共資源,惟現時發展面積大增,即使日後所居住的大廈無須被收購,但當區住戶更要承受加劇密度的環境影響。因此,他建議市建局應撥出相應的樓面面積予受影響的社區,例如預留更多社福用地,並興建更多安置大廈等,「無端端喞多至少20%嘅地積比畀自己,但你會攞返出嚟比社區、公眾嘅係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