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高浩鑽研神經退化疾病 冀推新藥阻止失智長者病情惡化
以生命影響生命,終能在科研範疇造福病人。高浩現為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及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在他10歲那年,發明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的科學家何大一登上美國《時代》雜誌風雲人物,他便矢志當一個有如此影響力的人。
高浩初行醫時,曾接觸不少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病人,發現藥物只能紓緩病徵,無法阻止他們的病情漸走下坡,「病人會忘記事物,甚至連親人都唔認得」。此後他開始研究神經退化性疾病,期望能研發新藥物,阻截阿茲海默症及柏金遜症等病情惡化。此研究獲得2020年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高浩自小對科研有濃厚興趣,兒時愛到中央圖書館翻閱相關讀物。在他10歲那年,台裔美國科學家何大一成為1996年《時代》風雲人物,他看畢報道,便矢志當一個有如此影響力的人,運用知識貢獻醫學界。他自言充滿好奇心,「會諗點解人會思考」,亦享受發掘方向、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腦神經的志向從此萌芽。
畢業後行醫數年,高浩曾接觸不少阿茲海默症病人。跟進個案期間,他發現藥物能集中紓緩退化病徵,但無法阻止病情漸走下坡。他形容腦部退化是個令人心碎的過程,「病人會經歷忘記事物,甚至連親人都唔認得」。所以專家有必要繼續投身科研,研發藥物減慢或阻止退化。
高浩表示,神經退化性疾病,譬如阿茲海默症及柏金遜症的致病機制複雜,涉及多項因素,包括衰老、遺傳、環境等等,醫學界的了解仍然有限。神經元可控制人類思考和動作;膠質細胞為神經元提供營養和氧,控制神經溝通;還需要管壁細胞和內皮細胞等互相協調運作。高浩希望了解衰老過程如何令這些細胞變差,以及每種細胞退化的形式如何。
為了找出上述因果關係,他在2016年重返實驗室,開始醉心研究神經退化性疾病。他和團隊將神經退化性疾病基因注入老鼠,然後飼養牠們2至3年直至自然衰老。期間他們能以造影方式,觀察老鼠的大腦血管和腦血屏障功能,了解其如何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從而增進對於發病機制的了解。基於生物差異,由動物實驗成功到人體應用,仍需進行大量科學驗證和測試,是花上數年的漫長道路。
由在學到工作範疇中,高浩實驗失敗的情況十常八九,「我自己篇博士論文雖然成績唔錯,但發表內容其實只係全部工作嘅一半,最後好多實驗成果都唔成功。」這次裘槎前瞻科研大獎合共500萬元,分五年撥款予獲獎研究。高浩對於獲獎感到「極其開心」,因有足夠經費持續研究工作。他認為,研究的成功要素是團隊合作,由跨專業人員各施其職。團隊目前已發現發現糖尿病藥有助逆轉衰老細胞的變化;他期望於五年後,起碼能發現數個新治療靶點,達致針對性用藥。
▼消委會測試30款口罩評分(由最低至最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