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普查:本港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 橋咀洲東珊瑚覆蓋最高
漁護署今天(5日)公布,本年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品種多樣性維持於高水平,在橋咀洲東錄得珊瑚覆蓋範圍最高,達8成多。
33個普查地點涵蓋本港東部水域,包括海下灣海岸公園和東平洲海岸公園。有19個地點的珊瑚覆蓋率過半,普查亦錄得和珊瑚相關的品種,最常見的有眉魚和蝴蝶魚等。
19個地點珊瑚覆蓋率過半
本年6月展開的「珊瑚礁普查2020」為期5個月,普查範圍包括多個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涵蓋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
33個普查地點有9個位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印洲塘及東平洲。各地點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由13.8%至83.8%不等,19個地點的珊瑚覆蓋率過半,其中6個地點位於海岸公園。橋咀洲東錄得最高的珊瑚覆蓋範圍,達83.8%。
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略高於去年
普查在21個地點進行「珊瑚檢視」,透過特定的珊瑚健康監察表找出珊瑚色素的濃度,珊瑚的顏色越深,表示健康狀況越佳。本年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為4.31,結果與去年的3.96相若,遠超過一般平均值的3,即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和持續穩定。
珊瑚礁普查和搜集數據按國際標準,除了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潛水員也記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指標品種,在較多珊瑚覆蓋的地點容易發現相關動物。普查錄得17個指定指標品種,最常見的為眉魚、蝴蝶魚、笛鯛、海膽、海參及寶貝螺,在大部分地點牠們的數目都很多。多數石斑、眉魚、細鱗和笛鯛在西貢牛尾海和香港東北水域內錄得,包括東平洲海岸公園。
局部有珊瑚白化 仍發現棄置漁網
調查發現個別地點有珊瑚白化,但程度僅屬輕微和只限於局部地方。所有普查地點均沒有破壞性捕魚作業痕跡,但個別地點有棄置漁網,影響程度僅屬輕微,漁護署將安排承辦商清理。
香港珊瑚礁普查屬一項促進珊瑚礁的可持續管理的全球計劃,由香港珊瑚礁普查基金於1997年開始舉辦,漁護署自2000年起與基金合作普查。今年參與普查的義務潛水隊共有107支,潛水隊員超過8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