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珊瑚普查確定生長健康穩定 橋咀洲北覆蓋率逾八成

撰文:侯彩琳
出版:更新:

漁農自然護理署今日(7日)公布,本年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品種多樣性維持於高水平。各個普查地點錄得的珊瑚覆蓋率由10%至82.5%不等,有15個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
另外,調查亦發現個別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的現象,但影響程度僅屬輕微及只限於局部地方。而所有普查地點均沒有破壞性捕魚作業痕跡,但在個別地點發現有棄置漁網的情況,影響程度僅屬輕微。

漁農自然護理署今日(7日)公布,本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品種多樣性維持於高水平。圖示攝於橋咀的一群公魚。(漁農自然護理署圖片)

普查33個地點 長達4個月

漁護署今日(7日)公布,本年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品種多樣性維持於高水平。

「珊瑚礁普查2019」於6月展開,為期四個月,普查範圍廣闊,包括多個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涵蓋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33個普查地點中,九個位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印洲塘及東平洲。

珊瑚覆蓋率由10%至82.5%不等  

各個普查地點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由10%至82.5%不等,有15個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其中五個地點位於海岸公園,而橋咀洲北更錄得最高的珊瑚覆蓋範圍,達82.5%。

普查亦有在九個評估地點進行「珊瑚檢視」,透過特定的珊瑚健康監察表找出珊瑚色素的濃度,珊瑚的顏色越深,表示健康狀況越佳。本年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為3.96(指數範圍介乎3.3至4.5之間),結果與去年(4.04)相若,遠超過一般平均值(3),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及持續穩定。

調查亦發現個別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的現象,但影響程度僅屬輕微及只限於局部地方;所有普查地點均沒有破壞性捕魚作業痕跡,但在個別地點發現有棄置漁網的情況,影響程度僅屬輕微。漁護署將安排承辦商清理。

調查錄得眉魚、石斑、蝴蝶魚等生物

珊瑚礁普查的方法及搜集數據的模式均依照現有國際標準,除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潛水員亦要記錄預先訂定的指標品種,包括20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由於珊瑚覆蓋範圍與物種多樣化有關連,錄得較大珊瑚覆蓋範圍的普查地點,往往發現擁有更多與珊瑚有密切關係的動物群組。是次普查全數錄得該20個指定指標品種,最常見的為眉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及寶貝螺,而大部分地點所錄得的品種數目都很多。大部分石斑、眉魚、細鱗和笛鯛都是在西貢牛尾海和香港東北水域包括三個海岸公園的範圍內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