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香港設立多一個新郊野公園 又關大灣區規劃事?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見到這個標題,可能不少人也會感奇怪,設立郊野公園,與粵港澳大灣區有何關係?
政府計劃將沙頭角以西、佔地約500公頃的紅花嶺發展成本港第25個郊野公園。16個環保團體昨日(21日)發表聯合聲明,建議該郊野公園範圍擴至1,120公頃,以加強保育具高生態、歷史、文化及景觀價值地點,而紅花嶺郊野公園的建議,政府由2008年起正式開始研究。其實該處環境優美,亦具生態價值,而且亦位處偏遠,相當適合劃為郊野公園,理論上爭議不大。
不過,該處位於中港邊境,亦是橫跨香港和深圳的具生態價值地帶,要討論其規劃,無可避免涉及考慮內地因素。當日粵港澳三地政府討論大灣區的前身--《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內容也包括通過紅花嶺郊野公園,打通中港兩地的森林公園體系。由於這涉及香港「被規劃」的爭議,令一個看似單純的保育議題變得棘手,內容亦因此出現過微調,這也是計劃拖延廿多年仍未完成的主因之一。

▼研擬中的紅花嶺郊野公園風光▼

+17

紅花嶺適合劃為郊野公園 政府早於11年前提建議

紅花嶺南面是八仙嶺郊野公園,北面則是中港邊境,鄰近深圳的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海拔492米,屬新界北區的最高峰。

從環境角度,該處景觀優美,樹林及穿插其中的天然溪澗,孕育出眾多原生動植物,經常在該區出沒的大草鶯更屬「易危」鳥類,具相當高的生態價值。另外位於伯公坳及礦山的二級歷史建築「麥景陶碉堡」,曾被用作邊防及監察非法移民,亦具歷史價值。如可納入郊野公園範圍一併保育,可有效保護該處自然環境、歷史遺跡,並提供一個新的郊遊遠足選擇。

港府於1993年的「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中,初步提及發展紅花嶺郊野公園的可能性。到2008年,規劃署的「邊境禁區土地規劃研究」,正式建議將紅花嶺闢為郊野公園,連接深圳梧桐山及本港八仙嶺,並在該處建造遠足徑、單車徑和觀景台,方便遊人前往。

理論上,紅花嶺的位置相當「山旮旯」,很難作大規模商住等的發展用途,劃為郊野公園應爭議不大。初時主要的反對聲音來自附近原居民,例如沙頭角蓮麻坑村的村民擔心,發展郊野公園會令該村被包圍,難以興建丁屋、祠堂。但據悉如蓮麻坑村只有零星村民居住,補償問題理應不難處理。

團體建議的1,120公頃紅花嶺郊野公園界線。

大灣區發展「前身」 包含將香港郊野公園納入國家體系

不過相比原居民反對,有個問題恐怕更棘手。從環境角度,紅花嶺需要連接深圳梧桐山及本港八仙嶺,形成綠色走廊,方可發揮最佳生態效果。但在中港政治矛盾之下,一談中港融合定必惹來「被規劃」等的政治指控。

國務院2008年底通過《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銳意深化粵港澳三地合作。後來項目逐步演化成2011年的《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這被視為日後粵港澳大灣區計劃的基礎之一。

在環境範疇,粵港兩地政府先於2010年訂立「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兩地共同打造「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行動計劃》亦建議,在珠三角建立「綠道網」,連接區域內的生態地區,將粵港澳三地的郊野公園形成完善的登山徑體系,連接位處中港邊境地帶的紅花嶺,就被認為是重點項目。

↓規劃綱要懶人包 一文睇清關香港人事的民生政策↓

+10

惹「被規劃」嫌疑 進展緩慢

特區政府於2011年1月就《行動計劃》展開諮詢,但過程被指低調鬼祟,例如諮詢期只得不足1個月,官方起初交代的詳情不多,亦無做足夠的宣傳工作。而作為計劃一部分的紅花嶺郊野公園,亦無奈中箭,由於該項目仍籌劃階段時,官方口徑卻似已有定案,動機惹起懷疑。

當時泛民主派、社運界及民間團體都對香港忽然被列入規劃感到不滿,認為香港已「被規劃」,破壞一國兩制之餘,也沒有事先全面考慮香港市民的意見云云。他們亦關注如此先例一開,香港對於境內的發展規劃,是否仍然保有自主權,形容特區政府此舉「賣港」。而連接過後的中港邊界如何處理、是否需要加設口岸,也是另一個問題。

正因為爭議未除,紅花嶺郊野公園又被綑綁在整個《行動計劃》之中,計劃之後幾年都沒有大進展。規劃署到2014年初發布《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報告,2015年2月再發表第二階段公眾參與報告,二者都無提及紅花嶺郊野公園。

唯一的進展,是第二階段報告承認加強中港之間生態保育系統的連繫和跨界通道的建設,有正反不同的看法,所以建議將「跨界綠道網」改名為「跨界對接的生態廊道」,只會「以強調生態保育的目的」,不涉更改粵港澳三地出入境政策及安排,亦即不建議設立新口岸。

黃錦星表示,籌備中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法定過程需時大約兩年完成。(資料圖片)

計劃事隔多年終啟動 與深圳如何涵接仍是個「謎」

結果一拖再拖,到2016年10月,漁護署轄下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終開始討論及考察擬議的紅花嶺郊野公園範圍。直到2017年1月,時任特首梁振英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重提將開展指定紅花嶺為郊野公園的工作,約涉500公頃。不過,當時梁振英同時提出研究將部分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撥作建屋,也被部分環保團體批評另有目的,名義上是「補償」,實際上只是想重提一個舊項目,蓋過另一個爭議行動,最終焦點又被政治問題模糊掉。

但不論如何,紅花嶺郊野公園的計劃總算正式啟動。環境局於2017年中,對紅花嶺進行為期一年半的規劃及設計研究。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去年12月發表網誌時,提到設立紅花嶺郊野公園,法定過程料需兩年完成。

不過黃錦星並無進一步解釋,發展紅花嶺郊野公園後,該處會以什麼形式和深圳的森林公園涵接,始終政府所指的「以強調生態保育的目的」如何落實,普羅大眾亦難免感到抽象。可以預期,這會是日後立法程序時,難免被「抽秤」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