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料公屋輪候時間增至6年 倡盡早改劃土地建屋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房屋問題嚴重,公屋輪候時間越拖越長。團結香港基金今日(17日)發表新一份土地及房屋政策倡議報告,當中提到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預料於未來三年升至6年,而私樓供應量同樣於末來五年間下跌四成。
他們提出,政府加快發展25幅被劃為有潛力發展住宅用途的土地;另外2幅約64公頃,位於西貢十四鄉的未有規劃用途土地,亦可改劃為住宅用途,料可提供2至3萬個單位。針對早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建議,他們亦建議政府應加快發展棕地及改劃私人新界農地的工作。

團結香港基金估計,未來5年私人住宅單位供應會大跌四成。(資料圖片)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指出,預計末來四年公營房屋每年落成量只有18,300個單位,遠低於長策目標約42%;而2022至2023年落成量,更下跌至14,500個單位。他們估計,於未來10年公營房屋供應量的短缺約85,000個單位,一般公屋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或會增至6年。

葉文祺續稱,若於未來5年要達到政府3年上樓的目標,至少每年要落成43,800個單位。因應本港過往的公營房屋項目均會出現延誤,加上政府於改劃土地平均需要4至5年,當中單單是前期準備工作已要41個月,故認為政府於長策中的預測過於樂觀。

私樓供應量5年後大減4成

而私人住宅方面,由於上蓋工程動工量下跌,加上可建私樓的熟地供應減少,預計於未來5年每年的私樓落成量為18,500個,至2023年更下跌至13300個,較現時大減四成。

團結香港基金估計,公屋輪候時間可能長達6年。(中為黃元山、右為葉文祺)(張嘉敏攝)

葉文祺形容,公私營房屋供應量會「斷崖式下跌」。他指出,政府於2013年公布215幅有潛力改劃為住宅用途的土地,但當中69幅未啟動改劃程序。他們認為當中25幅土地較鄰近社區,及有交通接駁等,故具有發展潛力。他舉例指,如位於柴灣游泳池後方,一幅劃為綠化地帶及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的地皮,附近已有住宅及相關配套,加上地盤坡度平坦,毋須大型平整工程,適合發展公營房屋。

但他承認,礙於未能完全掌握全面土地的面積,故未能推算可建單位量。另外,他們建議政府發展2幅位於十四鄉、面積達64公頃的「未有規劃用途」山坡地。他指出,該土地屬政府所有,加上位於郊野公園及綠化地帶外,預計可提供2至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此外,他們亦建議政府成立由首長級官員領導的跨部門委員會,檢視本港對經濟後勤地的需求,並促請政府盡快展開棕地及私人新界農地發展,亦要公布工作時間表。

對於政府日前就明日大嶼作的造價估算,葉文祺認為項目具一定的社會效益,加上屬本港財政上可承擔範圍內。而因應日前丁權司法覆核案結果,有聲音要求政府審視逾900公頃的鄉村式地帶用地,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黃元山稱,大部分用地位於生態敏感地、部分缺乏道路前往,認為不適合用作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