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建議發展基層醫療平台 醫療及社康護理共享撥款
團結香港基金今(30日)發表《以人為本 縱橫整合》的香港醫療體系研究報告,批評本港現時的制度只著眼於以醫院為中心的急症護理,以治病為本,未能照顧病人在院外的需要;各醫療體系又各自為政、銜接不佳,致使經常出現超負荷。
基金會建議,建立一個強大的綜合醫療平台,以基層醫療為主導,包括加快擴展地區康健中心,促進跨界別合作,引發政府重新界定私營界別在基層醫療等角色。基金會並認為,為促進醫社合作,政府應研究讓醫療和社康護理部門、組織共享撥款。
基金會建議,政府重整提供醫護服務的方式,讓病患者在就近的社區内,得到綜合的護理。在現時籌備的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試點計劃的基礎上,基金會建議,進一步加強社區的網絡聯繫,更有效促進基層醫療醫生、專職醫療人員、社福界和非政府組織人員之間的跨界別合作,讓醫療和社區服務之間的護理得以延續和無縫接軌。基金會期望,在評估和完善後,會引發政府全盤深入研究以及重新界定私營界別在基層醫療、慢性病管理和長期護理的角色。
基金會又提出,進一步促進「基層醫療醫生與病人的夥伴關係」,而為此,足夠的家庭醫生、可處理多種慢性疾病及老齡併發症的全科醫護人員、護士、專職醫療人員等人是必須的。
基金會並建議,政府應全面檢討各項醫療和護理的機制,加強各方面的聯繫和參與,包括護理途徑的設計、臨床指引、護理計劃、轉介和出院程序。為進一步促進醫社合作,基金會建議政府研究讓醫療和社康護理部門/組織共享撥款,並就撥款的靈活運用達成共識。
倡擴大「病人自強計劃」 建立「病人資訊平台」
基金會提出,擴大「病人自強計劃」,促進病人對自我照顧的能力及強化社區支援網絡,建立「病人資訊平台」,作為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的一部分。基金會又認為,政府應成立綜合護理督導委員會,由跨界別人士監督整個醫療體系整合的進程。
負責研究的前香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現任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楊永強指,有數據顯示,如有適當的門診照護,公立醫院有近一半的入院個案是可以避免的,「長者是需要有人照顧,而非住院服務。」他續指,住院成本昂貴,發展基層醫療雖然同樣需要成本,但亦屬投資,有助減少醫院的成本,他稱,每在社康護理投資1元,可節省約8元的急症護理開支。
楊永強促改革醫療券 轉向用於疾病預防
楊永強表示,現時本港的醫療券多用於治療疾病,而非用在預防,醫療券應進行改革,由政府指出幾種適合長者的疾病預防。他又指,政府應成立24小時熱線,讓市民可以在遇到醫療問題時,毋須需立刻湧到急症室求助,可以從熱線之中獲得可信賴的資訊,為緊張的急症室服務分流。
他並認為,現時並無一個政府部門負責有關健康防護及疾病預防的服務需要,以及負責基層與專科服務的銜接,他認為政府應檢討現時的醫療管治架構,檢視衞生署及醫管局的角色及職責。
被問到發展基層醫療需要多少額外人手,楊永強認為,可以善用現時的醫生人手去處理。他指,本港目前有一半醫生為專科醫生,另一半為普通科醫生,他認為可以對這些普通科醫生提供培訓,令他們懂得處理基層醫療。他指,基層醫生可分為四種:一是家庭醫生;二是懂得處理脆弱病人,如慢性病、精神病、易跌病人的醫生;三是懂得處理老人科、能在院舍負責護理的醫生;四是把兒科、婦科醫生培訓為基層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