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報告:網絡媒體收視與公信力不成正比 傳統媒體缺資金轉型難
隨著互網絡日益發達,連帶傳統媒體亦紛紛轉型。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今日(29日)公布「香港媒體數碼發展報告2018」,綜合本港媒體的轉型現況。研究發現本港網上媒體善於運用社交平台發布資訊,惟市民對社交媒體資訊的信任程度並非最高,反映新聞閱覽量與公信力不成正比。
研究亦發現傳統媒體受制於以廣告作為主要收入,在轉為網媒提供免費新聞後,並無足夠資金支援新媒體技術,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高級講師、新聞及社會研究所總監李文透露,部份傳媒主管正考慮轉為付費模式,不過他坦言此變更不易做,或許要燒錢多年才可收支平衡。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於今年2月至9月間,分別以電話調查形式訪問了1,000名本港市民、以網上問卷訪問255名新聞從業員,以及與13名傳媒主管訪談,同時分析了共40間傳統媒體及47間網絡媒體的資料,研究團隊將上述調查結果整理並出版「香港媒體數碼發展報告2018」。
逾8成人看電視新聞 網媒數量雖增 惟影響力並無增加
研究發現過去多年網媒的數量有所增加,至2016年網媒數目更首度超越傳統媒體,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高級講師、新聞及社會研究所總監李文估計,原因除了是開設網媒所需的人手較少、成本較低之外,亦因為有傳統媒體倒閉,此消彼長之下的結論。
研究:《香港01》Facebook發帖量最多
研究又顯示網媒的數量增加,惟逾八成受訪市民都是透過電視看新聞,逾五成人利用傳統報紙的電子版閱新聞,社交媒體的讀者只佔46%,而新興網媒讀者更加僅得23%,排名第8。而受訪市民亦對傳統媒體信任度最高,達30.8%,李文認為數據反映網媒數量增加,惟在大眾的影響力未有同步上升。
從社交媒體獲取資訊的受訪者當中,有3成8人從Facebook閱讀資訊,而《香港01》的Facebook發帖數字在各傳媒中最多;若綜合全部四大社交平台(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計算,南華早報的發帖數量最多,其次為《香港01》及《明報》。
轉型之難一:網媒公信力受各項因素影響
傳統媒體要轉型至網媒,亦面對重重困難。研究結果顯示,僅5.9%受訪者表示信任社交媒體上的轉發新聞,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黃煜估計,這是後真相時代的影響,資訊中加上情感、價值觀及立場,會令讀者對資訊的信任程度生疑。
浸會大學新聞系研究助理教授張引補充指,社交平台的演算法會將相近的意見集中,加上用戶的朋友傾向,令社交平台的新聞變成「意見的回聲筒」,對資訊可信度有影響。
轉型之難二:網上收視「好睇唔好食」
李文提到,網媒的數量雖然增加,但直言數字是「好睇唔好食」,因為網上提供的是免費新聞,無助媒體的商業運作,令傳媒主管在市場的商業運作考量上「相當頭痛」。
轉型之難三:付費訂閱模式成媒體救命草?
部份傳媒主管在訪談中透露,將嘗試改為付費模式以開拓收入來源,惟浸大今次研究顯示,逾8成7受訪市民無透過付費形式看新聞,即使是付費亦大多花在傳統媒體,即報紙及電視上。李文引述海外例子指,英國泰晤士報10年前起試行付費,開初亦造成大量讀者流失,至今才證明付費訂閱成功,不過李文坦言,現階段未見到有本地傳媒有潛力「捱到」10年做訂閱。
未來傳媒方向在主力獨家、調查報道 可試用AI撰寫天氣預報
訂閱模式難做,李文指出除了因為市民無付費看新聞習慣之外,傳媒取得新聞的方式主要以官方數據、記者會等形式,令各間傳媒的資訊相近,或令讀者無意付費。
研究團隊指出,傳媒日後可主力在獨家新聞及調查報道方面,至於一些較簡單、基於事實的稿件,如財經資訊、天氣預報等,可由人工智能代替。
浸會大學傳理學院亦正與理學院合作,計劃開辦「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理學碩士」課程,若成功通過審批料於下年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