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線】學者批政府帶頭造成在職貧窮 倡由醫療、院舍源頭扶貧

撰文:李家偉
出版:更新:

政府早前公布去年本港貧窮情況,報告指本港貧窮人口再創過去9年數據以來新高,去年全港貧窮人口達137.7萬,貧窮率為20.1%。
有學者認為,政府帶頭造成在職貧窮,應採取及時介入政策,建議政府由結構性源頭如醫療及院舍等方面,協助解決貧窮問題。

扶貧委員會公布的報告指出,去年全港貧窮人口達137.7萬,數字是過去9年以來最高。(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今日(24日)早上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對是次公布的本港貧窮數字並不驚訝,反而感到氣憤。他稱政府以發放津貼猶如「派錢」的方法,根本難以解決基層市民面對的生活困苦,「(政府)以為只要錢派咗畀佢,(資產)脫離咗貧窮線就解決問題;」他指,影響市民貧窮的還有醫療支出等,他認為要由結構性源頭如醫療及院舍等方面,協助解決貧窮問題。

他又提到,最低工資兩年檢討一次,調整水平亦偏低,導致有在職貧窮問題,也導致貧窮家庭兒童的出現;他又批評政府外判合約有八成工人是領取最低工資,是帶頭造成在職貧窮,責無旁貸。

學者:政府不應閉門造車

同場的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社會政策講座教授周基利亦指,本港的長者及兒童貧窮問題嚴重,數字亦反映扶貧政策未有改善現象。他認為,本港有五分一兒童屬貧窮,可見對社會未來發展將有一定影響。他稱本港解決兒童貧窮問題跟不上西方國家,政府不應閉門造車,應採取及時介入政策。

政府早前曾指貧窮線依賴收入數字,將「高資產低收入」的長者亦計算在內,即貧窮率或存水份;周基利反駁,「貧窮線(標準)有問題咪做多幾條」,他稱,政府應除了以收入以外,同時用開支、指數等做標準,貧窮線就具更好的指標性,亦不會高估貧窮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