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橋手術風險與通波仔相若 醫生籲增加資源 減輪候時間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頭號殺手,每年導致超過1,750萬人死亡,當中冠心病是香港最常見的心臟疾病。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血管出現粥樣硬化,使血管變硬及狹窄。俗稱「通波仔」的心導管介入治療和「搭橋手術」(心臟外科手術)是最為人熟悉的治療方法,但原來不同患者適合不同的治療方法。
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胸外科副顧問醫生郭慧婷表示,醫生會評估患者冠心病的複雜程度,得出數字(SYNTAX score),複雜度愈高,數字愈高,患者更適合進行「搭橋手術」。左主冠狀動脈達五成或以上阻塞、三條冠狀動脈(迴旋冠狀動脈、左前下降動脈、右冠狀動脈)閉塞、藥物治療無法控制症狀等,均適合進行「搭橋手術」。
威爾斯醫院年進行140宗搭橋手術
郭慧婷早前收到一宗個案,患者是一名59歲的男士,有吸煙習慣,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慢性腎炎,經檢查後,發現他的左主冠狀動脈及右冠狀動脈嚴重閉塞,服藥後仍有持續不穩定的心絞痛,決定進行搭橋手術。手術七天後,病人可以出院,並於三個月後回復文職工作。
郭慧婷表示,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吸煙、過胖等,都是導致冠心病的風險因素。患者或會出現心絞痛、心悸等表徵。在2016/17年度,威爾斯親王醫院共進行130至140宗搭橋手術,佔所有心臟手術的37%。
郭慧婷指出,相較2006/07年度,16/17年度,術後有大量出血的情況減少,手術約有0.8%的死亡或中風風險,比歐美的1%及1.8%低,與「通波仔」的風險相若。她又指,現時的微創內窺鏡靜脈摘取術,比傳統靜脈摘取術的傷口小,大約有2至3厘米長。
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胸外科顧問醫生溫郁培表示,現時非緊急的搭橋手術,需排期半年。現時只有3間醫院設有心胸外科中心,包括威院、瑪麗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每間醫院只有4至5名醫生。溫郁培表示,培訓一個能獨立完成搭橋手術的醫生,需要4至5年,而且工作較辛苦,壓力較大,大部分醫生都不願選擇心胸外科,他說,香港進行搭橋手術與通波仔的個案為1比10,但歐美卻達1比3至4,故希望可以增加資源,增加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