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批政府調查嚴重低估內地垃圾對港衝擊 料內地廢物比例近四成
根據環保署在2015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指,本港只有5%海洋垃圾來自香港以外。有環團按早前調查結果推算,內地廢物的比例高達38%(5,700公噸),為當局估計5%(750公噸)的7.6倍。環團引述官方消息人士指,報告把沒有品牌標籤的包裝歸入本地垃圾,也未考慮本港在地理及水流上廣受內地影響因素,擔心廣東政府因此對處理區域海洋垃圾掉以輕心。
環保署在2015年發布的《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指出,來自本地的垃圾佔海上垃圾的 95%,而非本地源頭垃圾則佔約 5% 。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綜合兩位官方消息人士透露,報告把沒有品牌標籤的包裝,歸入本地垃圾。綠惜地球項目主任章詠雯指出,無標籤不等同於香港製造,而且未有考慮本港在地理及水流上廣受內地影響的因素,來源地結果亦因港府欠準確及科學的調查方法被「嚴重溝淡」,認為「內地垃圾流入本港是實實在在」,擔心廣東政府因為低比例,對處理區域海洋垃圾掉以輕心。
環團籲港府定期監察海洋垃圾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認為,在調查方法上,港府不應把沒有品牌標籤的垃圾撥入香港,反而應歸入「其他」類別,更確切地反映廢物來源;而環保署應定期進行海洋垃圾統計調查,特別就品牌進行調查,從廢物源頭做好監察。
劉祉鋒又指,「只係撈海上、岸上垃圾係治標不治本」,應加強粵港官方的「粵港海洋環境管理專題小組」協作,促進源頭減廢及防堵廢物流入海洋的成效。他認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塑膠海洋垃圾製造國,兩地政府應盡早訂定飲品容器生產者責任法規等減塑政策;以及要求飲品、快餐及零售等大戶,訂定進取的減塑目標及時間表。
綠惜地球今年7月發起的「短命膠運動」,該清潔沙灘活動時統計飲品膠樽品牌及其數量,初步發現繁體字品牌佔55%,簡體字膠樽亦多達38% ,推算簡體字海洋垃圾佔15,000公噸海洋廢物的5,700公噸,相當於356架雙層巴士的重量 (以每輛重16公噸計)。團體將於周五 (14日) 到將軍澳小棕林進行膠樽品牌調查,檢視位處西貢內灣、毗鄰風帆訓練場地的灘岸膠樽來源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