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三個月執3200公斤海洋垃圾 玻璃碎片較去年上升兩倍
有環保組織早前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國際海岸清潔運動」,在香港各個海岸共收集約3,200公斤海洋垃圾,當中發泡膠碎片、塑膠碎片及玻璃碎片依然成十大垃圾排行榜的三甲,佔總垃圾量4成,其中玻璃碎片更較去年上升兩倍。
環保促進會在今年9月至11月舉行一年一度的「國際海岸清潔運動」,動員約2,776名義工參與,在義工決定的24個海岸地點進行53次清潔活動,涉及地點包括沙田、屯門、離島、西貢、荃灣及觀塘,共撿51,413件垃圾,重量達3,286.6公斤。
在今年十大海洋垃圾排名榜中,居首位的玻璃碎片比去年增加213%,特別是鄰近海鮮美食村的沙灘,例如鯉魚門及屯門三聖村,發現不少酒樽及陶瓷器皿的玻璃碎片,估計是鄰近海鮮酒家職員故意把飲品玻璃樽打碎及棄置,反映政府需加強打擊海上非法棄置垃圾的行為及對食肆玻璃回收的配套措施。
另外,建築材料再次打入十大海洋垃圾榜,由去年的第13位躍升至第5位,今年檢獲2,106件,包括木板、承載砂石的麻包袋、磚頭等,較去年上升25%,主要出現於有樓盤工程附近的沙灘,包括沙田區的海星灣及烏溪沙沙灘。環保促進會項目主任何正愉估計,地盤廢料被隨意傾倒棄置在附近的海邊,以避開高昂運輸及堆填棄置成本,加上回收再造行業缺乏支援,政府執法力度不足,才導致上述情況。
飲品膠樽跌四成
至於其餘海洋垃圾如發泡膠碎片,數量則比往年下跌4成,估計與近年興起以環保物料製作的替代餐盒有關,令社會對發泡膠需求降低。而飲品膠樽和瓶蓋數量也分別減少36.4%及48.2%,隨著有團體例如大學實施校園內禁售樽裝水,政府場地販賣機將於明年初起停售樽裝水,相信有關數字會繼續下降。
此外,清潔行動中共收集9,935件即棄用品,包括塑膠/發泡膠包裝、飲品膠樽、膠瓶蓋、食物包裝紙、膠袋等,也發現不少奇異垃圾,如毛公仔及滅火器;而不少垃圾包裝印有簡體字,少量印有印尼及菲律賓字體。何正愉指,微膠粒會從垃圾中釋放化學物料、重金屬及有毒物料會帶入海洋食物鏈,影響整個海洋生態,附有殘餘物或食物碎屑的浮游垃圾含大腸桿菌,玻璃、金屬或鋁罐也會令泳客受傷及感染疾病。
促政府做好玻璃回收成為環保建築材料
環保促進會高級項目經理蔡鎮鵬建議,政府應做好玻璃回收,把玻璃沙做成環保建築材料,以及鼓勵市民乾淨回收,並加強對棄置建築廢料執法,尤其是靠近航道、河流及海岸建築地盤。他又建議,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執法,防止有人在公眾地方亂拋垃圾,提醒市民要對自己活動製造的垃圾作合適及合法處置,各機構盡量採用可再用的餐具及鼓勵自備餐具水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