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萬台灣相思撐起戰後香港保育 一代樹木霸者步向衰暮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戰後的香港郊野滿目瘡痍,林木被斬伐殆盡,眾人都期待一位生命力頑強的救星到來,它可快速成長、能抓緊泥土並改善土質,兼可廣泛種植。此時一位樹木先鋒橫空出世,獨力負起重擔,長滿漫山遍野,成為市民最常見的樹木。
60年過去,救星垂垂老矣,或將隨時倒下,須及時疏伐,但這並不哀傷,因它已完成命中注定的歷史任務,未來將有更多樣、更美麗的植物來填補空缺,歷史也會記着,這位「先鋒中的先鋒」的名字——台灣相思。
香港人熟悉的台灣相思,學名為Acacia confusa,屬外來品種,又是先鋒樹種,能快速在乾旱土地生長,根部具豆科植物特有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改善貧瘠土質,廣佈巿區馬路旁的山坡和公園。但台灣相思平均壽命僅約50年至60年,現正大批開始老化,塌下的風險趨升。
被移除相思五年升近兩倍
根據樹木管理辦事處於2012年的分析,35%的塌樹意外與台灣相思有關,當中廣為人知的是2010年九龍城區鳳舞街的塌樹意外,導致一名的士司機受傷。因高風險而移除的台灣相思亦由2010年的284棵,逐年上升至去年的808棵,增幅達2.8倍。
政府土地上的樹木分由多個部門管理,當中路政署負責保養斜坡上及快速公路旁的植物,所管理的台灣相思逾7.5萬棵,部門正計劃逐步移除老化的台灣相思樹,改為栽種較多原生植物及本地化植物。
重植灌木喬木 營造生境
九龍城培民街為路政署計劃的一個試點,長春社總監蘇國賢陪同記者一同審視成果。現場所見,路政署只保留一兩棵台灣相思,多層種植的植物則密麻麻佈滿斜坡,有低矮的灌木、矮小的喬木及小量高大的喬木。蘇表示認出十多種植物,原生和外來種各約佔半,前者包括朴樹、小果鐵冬青、構樹、對葉榕、楓香樹;後者包括假連翹、羊蹄甲、山指甲、夾竹桃,另外亦有歸化了的苦楝樹。
蘇國賢認為,計劃試點的效果不俗。他說,台灣相思花期短、果實「硬繃繃」,生態吸引力低,換上多樣植物就如提供自助餐一樣,生物有不同的食物、棲身地可供選擇,如果植物於不同季節開花結果,更能於四季都保持吸引力,讓蜜蜂、雀鳥等幫助傳播花粉種子,而原生植物比外來的優勝之處,是其他生物不用調節已能夠適應。綜上所述所得,將單一的台灣相思換成種多樣的原生植物,更可以促進生境多樣性,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物的多樣性。
更替事在必行
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樹博士」詹志勇認為,更替台灣相思事在必行,指出台灣相思扮演着改良環境的角色,可增加土壤有機質、養分及補水補養分能力,「種得先鋒樹種都預咗唔會永遠係佢」。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