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真的會消失」 聾人學校只剩一間 僅2.5%聾人懂手語
「聾人力量」於4月安排了一場放映會,讓聾人觀賞金像獎最佳電影《十年》,映後分享會上,觀眾最大感觸是「方言」這單元。「方言」講述的士司機要考普通話試,說廣東話的司機只能在指定地區接客,意味廣東話變成非主流語言。現實版的聾人群體中,原來也面對「方言」的問題,手語也變成瀕危語言。
根據政府統計處於2014年發表的第62號專題報告書,有關殘疾人士資料,全港15.5萬名聽覺有困難人士中,只有3,900人懂得手語,僅為2.5%。為何聽障人士中不懂得手語?原來政府推行融合教育後,大部分聽障學生都裝了人工耳蝸,跟健聽學生一同上課。主流學校不會教手語,全港只剩一間聾人學校,手語逐漸變成消失的語言。
你一定會問,戴着耳機聽到聲音,不是很好嗎? 「他們聽到聲音,但不等於明白內容,就好像我們聽懂每個英文詞語,但不明白意思。」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高級項目主任姚勤敏說。32歲的聾人黃苑婷從幼稚園到中三在主流學校讀書,近年才學手語。透過手語翻譯我們聽到她的心聲,「學校沒有教手語,很少老師懂得手語,就算識都只是識少少。」苑婷上課只能看唇語及靠助聽器,「他們說話很快,我聽不明白,考試默書也不合格。」
融合教育下只剩一間聾校
現時教育制度下,聾童可以入讀主流學校或聾人學校,全港唯一的聾校路德會啟聾學校,用手語及口語教學。學校課程由小一至中六,全校共67個學生,名副其實的小班教學。學生人數少,並非聾童少,而是教育局設立的收生標準高,校長許加恩說:「嚴重聽障,即是雙耳都聽不到的學生,才會派來此校。」單耳聽障的中度聾生想來接受手語學習,局方也未必批准。
其實剝削聾童的,又豈止父母,香港教育制度也在削弱手語教學的角色。根據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發表的《香港早期聾人教育與香港手語源流的關係》,聾童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935年,由英國聖公會成立真鐸啟喑學校,當時主張口語教學。60年代,一群從上海移民過來的聾人創立華僑聾啞學校,帶來中國手語,並以手語教學,香港先後有9間聾童教育機構。70年代推行融合教育,就改變了手語教學方法。
1968 年,政府確立「殘障兒童應盡可能跟一般兒童接受同樣的教育」,成立首個設於健聽學校內的弱聽班。為了讓聾童使用剩餘聽力,1972年政府免費提供助聽器,配合語言治療服務。1994年起讓聾童接受人工耳蝸手術,手術後大部分會到主流學校就讀。 聾校只剩一間。
國際重新認同手語地位
香港的聾人教育方向是否恰當?不妨看看國際經驗。1880年舉行的第二屆國際聾人教育會議通過議案,規定聾校必須使用口語教學,完全禁止手語。直至2010年,第21屆國際聾人教育會議宣布,否決禁止手語的決定,並呼籲世界各國確保聽障兒童教育,尊重所有語言和溝通形式。
政府教育政策未見改變,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近年開展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由幼稚園至中學,安排聾童與健聽學生一同上課,課室內一名手語、一名口語老師同步授課。姚勤敏稱,期望政府正視手語教學的問題, 「政府再不行動,手語真的會消失。」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