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育學校】畢業生不值同學被標籤 感激學校助尋人生方向
屯門區一間中學高調反對教育局將一所群育學校重置至毗鄰,引起社會反響。有群育學校畢業生不值同伴被標籤,指大部分同學與一般學生無分別,不會影響附近社區,又相信每間學校的學生總有好壞,感激群育學校助她培養品格及找到人生方向,「你標籤我是一個壞學生,但人始終會有改變,我一直很努力改變自己令所有人接納我。」
22歲的芷恩自小父母離異,10歲母親離逝,芷恩便與哥哥和嫲嫲相依為命。小學時因為不慎結交損友,試過為玩樂偷家人錢,不時徹夜流連街頭,又試過因朋友打架被一同帶回警署;家人不懂如何照顧她,最終決定放棄芷恩的撫養權,後來在社工轉介入讀牛池灣明愛培立學校,並於去年中六畢業。
芷恩坦言,初時萬分不情願入讀群育學校,但入學後逐漸感受到學校老師及社工的關懷,「以前家人只懂打和罵,不會坐下溝通,偷過一次錢後又很不相信我。在這裡我感受到每位老師和社工的關心,像家一樣。」她舉例,曾因情緒問題一星期不願上學,老師與社工每日都打電話關心她表示支持,而非責罵她逃學。
她又指校舍的群體生活有助她學懂與人相處,加上學校教導她正確的價值觀,漸漸與損友斷絕聯絡,並找到人生方向,現時成為一間西餐廳的廚師,「以前家人都看低我覺得可能我連中三都讀不完,現在完成了中六,又發掘了自己喜歡烹飪的興趣,這間學校令我找到人生的方向。」
對於有人把群育學校學生歸類為黑社會分子、性濫交及邪教等,芷恩坦言很替群育學校學生不值,「每間學校都有不好的學生或者很好的學生,外界不需要標籤我們,不是個個學生都食毒品。」她憶述很多同學都與其他學生分別不大,不會特別頑皮或者行為有問題,又指她們不會影響鄰近社區,認為自己入讀群育學校是受社會恩惠,因此對社會亦是本着服務精神,,「我們有時接觸社區是做一些社區服務,例如探望老人家,不是搞破壞或殺人放火。」
她說自己一直努力改變,冀獲社會接納;希望外界放下標籤,看到學生的努力。
明愛培立中心院長姚順好說,有學生和舊生對事件感到不開心,但她堅信每位學生都有其價值,群育學校的服務有助他們找到人生的意義,「我們從來不放棄學生,每個學生都似禾稈草遮住的明珠一樣,被很多掩蓋了光芒無法散發。」姚順好重申,教育局有關群育學校的文件部分內容已不合事宜,引起誤解,冀局方及時更新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