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財政預算案】破除理財迷思:應使則使不是小修小補
醫院急症室人滿為患、小學幼稚園學生輔導人手短缺、巴士車禍重燃司機待遇差道路規劃落後爭議……新一屆特區政府公布首份財政預算案前夕,社會悲劇與鬧劇接連上演,向決策者控訴資源投放不足的惡果。公帑取之於民,社會各階層理當共同分享成果,但市民不會天真得相信每人獲發數千元,香港種種深層矛盾就會戛然而解。群情洶湧訴諸民粹式「還富於民」,說明民間對政府已是何等不信任。
「應使則使」已成為政府論述未來公共資源運用的方向,不過,什麼是「應使」?什麼「不應使」?
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之初曾表示,「現屆政府要積極有為、加強香港競爭力,便需運用理財新哲學,大膽增加開支,特別是投資性的開支。」無獨有偶,去年初接任財政司司長的陳茂波宣讀預算案時,將公共理財哲學放於演辭開首,而非像前任般放於結語前。他認為公共理財應達至:適度有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香港的未來持續投資;善用財政資源以建立公平公義的社會為願景,讓各階層市民可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這不是什麼有創建的大道理,但特首與財爺展現「求變」的決心,市民怎會不有所期待。
林鄭帶來什麼理財新哲學?
新政府上場半年,又展現了什麼理財新哲學?去年10月公布的首份《施政報告》,較令人矚目的是宣布增加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提高中小學班師比、資助全港合資格中學畢業生修讀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等;針對創新科技發展,林鄭又提出在科研研發退稅,首200萬元合資格科研投資可獲300%退稅,餘額可獲200%的退稅;另外,她提出於本年成立10億元基金,資助安老相關的社福機構購置及試用樂齡科技產品;為了刺激投資,林鄭月娥建議把企業首200萬元的利得稅率由16.5%減至8.25%,比起她競選特首時建議的10%更低。
以上政策反映新政府比以往更積極將資源投放社會。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觀察到,林鄭月娥傾向利用稅項作為誘因,扶持在本港經濟中佔據重要份額的中小企發展,比上屆政府維持簡單、低稅的政策更進取。但他也指出,在整體理財思維上,仍未見到新政府與以往有清晰分野。
改革重「量」更應重「質」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關焯照認為,花錢應該重「質」而非單重「量」,資源應投放至解決制度問題及作長遠發展規劃,惟他覺得,林鄭月娥上任以來多項措施大多只是小修小補,未見新的理財大框架。
教育制度的積弊在預算案頒發前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五歲女童陳瑞臨(臨臨)疑被父母虐待致死的事件,暴露了保護兒童安全網存在漏洞,社會敦促政府應盡快落實討論多年的小學乃至幼園設駐校社工制度,當局近日放風稱預算案將就此作正面回應,但與教育界及社福界的期望仍有顯著差距。
對香港教育制度的問題,關焯照批評林鄭撥50億元增加教育經常開支,是浪費金錢,「因為那筆錢發揮不了作用!」在他看來,政府增撥資源的邏輯仍是小修小補,並未就教育制度深層問題提出長遠解決方法。他指出,香港政府平均花在每名學生身上的金錢並不少,再加上父母的悉心栽培,「加起來每名學生的投入在全世界肯定是頭五名。這個支出是很恐怖的」。因此改變教育的關鍵不在「量變」,資源應用更應着重「質變」。
忽略幼兒教育禍害大
關焯照指,香港教育「乏質」體現於忽略幼兒教育。外國不少理論指幼兒教育是整體教育重要部分,但香港幼師流失率嚴重,反映幼兒教育質素存在問題。翻查教育局數據,學前教育的支出由2010/11年度24億元升至2016/17年度的41.3億元,同期幼師流失率卻由7.1%升至10.5%,高於小學的4.6%及中學的5.1%。由此可見,問題核心不在於錢,而是幼教制度。關焯照分析,流失率高原因是幼師薪酬微薄,認為應該參考中、小學做法,設立幼師薪酬表,留住有經驗教師,並吸引高質素的教師入行,整體改善幼兒教育質素。
教育長久以來被視為令基層向上流的主要機制,拉近貧富之間的距離,但這個情況在香港卻沒有出現。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以20至22歲青少年計算,生於最富有10%的家庭中,54%子女在本地或外地升讀大學;入息低於中位數一半的基層家庭,下一代讀大學比率僅22%,關焯照分析,這源於家庭資源不平等,「有錢(家庭)就找補習,而貧窮(家庭的子女)的要工作,形成跨代貧窮。」
醫療制度是近日另一項社會熱點。因應流感疫情導致醫護工作嚴重超負荷,林鄭月娥上月宣布向醫管局撥款5億元,紓緩前線人手不足問題,不過此舉亦被批評「臨急抱佛腳」。智庫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拿着兩年前公立醫院「病床逼爆」的報章照片痛斥,流感疫情並非不可預測預防的醫療事件,「為何政府不打預防針(疫苗)?一支預防針成本才100元,200萬人打也只是2億,那麼後面5億就不用投放了。我們沒有錢嗎?到頭來害了香港人!」
老化危機逼近 政府未防微杜漸
醫院輪候時間增加問題,也反映在病床需求數字上,這不單由流感引發,還突顯了香港正面對的一大結構性社會問題——人口老化。根據統計處資料,現時香港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3.4歲,在亞洲區僅次於日本。政府預言,20年後香港會步入老化高峰,屆時每三人就有一人是長者。香港逐漸步入老齡社會,但醫療資源增長並未追上需求。自2000年起,醫院、病床的數字增長緩慢,18年來僅興建兩間醫院(分別是天水圍醫院及北大嶼山醫院)。
據黃金五十整理醫院管理局的數字,2012年,65歲或以上人口的醫院病床需求為64歲以下人口的6倍,到2016年則升至9倍;同期85歲以上人口的病床需求(比64歲以下人口的病床需求)由12倍升至20倍,「輪候名單(愈長)會愈等愈病,所以(病床)需求只會繼續上升!」林奮強指「100個香港人,100個話要做醫療改革!……這是驚人的數字!」
黃元山對醫療問題也有相同體會,「我們現在未裝備好迎接社會轉變……你會說病床比例(在世界排名)算高,但問題是社區無(基層醫療),有事全部去公立醫院。要不你發展基層醫療,要不你增加公立醫院病床,但你兩件事都沒有做。當然是錢、地、人都有限制,但你三樣都沒有解決,這是不行的。」他苦笑。
他認為,政府要論述如何理財以應對將來變化,如果做了某些事情,例如增加公屋長者友善設施,老人家將少跌些,便不用入醫院,將來花的錢可能會少了。但若不做預防措施,未解決的問題將來只會重複出現,只會繼續出現不斷花錢「撲火」的情況。
上文節錄自第10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2月26日)《破除派錢迷思 真正還富於民 理財新哲學需變美好新景》。
預算案前瞻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2月2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