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財政預算案】解構港府4萬億身家 有幾多可還富於民?
政府將於28日公布《財政預算案》,綜合多間會計師行預測,截至3月底,港府年度財政盈餘有望達1,600億元,財政儲備更有可能衝破1.1萬億元大關,相當於現政府28個月開支。政府坐擁坐萬億元儲備,卻得物無所用。特首林鄭月娥提倡「理財新哲學」,表示政府過往很長時間「不是太夠膽駛錢」,而且很多措施以非經常性開支運作,製造了各種施政問題,認為未來在開支方面應「大膽一些」。當社會要求政府打開庫房大門前,先要解答公共財政的基本問題:究竟香港政府有多少錢?又有多少錢可用?
9個「儲水庫」放萬億財政儲備
近1.1萬億儲備,與其它是「大水塘」,不如稱之為九個獨立的「儲水庫」。
第一個「儲水庫」,政府一般收入帳目,其中存有應付政府日常運作的流動資金,為稅收、差餉、物業及投資和公用事業等收入。扣除各部門的資助、開支及公務員薪酬等後的歷年累積結餘,現時有5,600多億元。
另外八個「儲水庫」,是為按指定用途而設的基金,其中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來自賣地和補地價等收入,主要用作投資基建和工務工程;創新及科技基金供推廣創科之用;資本投資基金則為投資港鐵、房委會和科技園等立法會財委會指定機構而設。
財政司長陳茂波早前曾預計,未來十年政府要支付4,500億元作公務員退休長俸,加上交通基建、開拓土地建屋等等,整體而言,政府開支5年後將由現時的4,900億元增加到6,000億元,屆時財政盈餘僅相當於18個月的政府開支。
不過,政府持有的資產不止萬億儲備。政府把財政儲備連同其他資產存放於外匯基金,由金管局負責管理,投資股票和債券等。外匯基金目前資產總值4.02萬億元,為歷來最高。以2016/17年度政府開支逾4,600多億元推算,外匯基金的資產足夠應付政府八年多開支;假如將資產全數均分予全港740多萬人,每人可分約54萬元。
法例限制動用外匯基金
現實中這筆巨額資產當然不能用「分豬肉」思維管理。外匯基金受《基本法》和《外匯基金條例》嚴格規管,有穩定港元匯價、保持貨幣金融體系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責,不能輕易動用,但這不代表政府無靈活理財空間。
外匯基金可簡單分為貨幣基礎、近1.1萬億元財政儲備,及累計盈餘三部分。
貨幣基礎佔外匯基金42%,現值約1.69萬億元,負責香港聯繫匯率制度。《基本法》第111條規定,發行港幣需有百分百的準備金。現時三家發鈔銀行印行港幣,必須以1美元兌7.8港元的固定匯價,向外匯基金繳納美元,換取負債證明書作為發鈔準備。貨幣基礎亦包括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及硬幣、短期票據和長期債券等外債,以及為應付熱錢湧港而向銀行體系注入的資金。
財政儲備帳及額外3,051億元政府基金及法定組織存款,共佔外匯基金34%。政府為確保特定服務範疇有穩定資源,會成立專用基金,以免資源受經濟及政府收入波動影響,例如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關愛基金、語文基金等。這些資產存放於外匯基金集中管理,以壯大基金規模。
以上兩部分資產計作外匯基金的負債。扣除負債後,外匯基金的淨資產就是累計盈餘。外匯基金投資利潤扣除利息及政府分紅後,便會撥入累計盈餘。
假若外匯基金出現虧損,便會以累計盈餘來抵銷,支付政府分紅。除了2008和2015年外,金管局年年賺錢,去年更大賺2,520億元創歷史新高,累計盈餘已由金管局1993年成立時的1,300億元,升至去年的逾7,000億元,相當於政府去年度開支的1.5倍。這一大筆錢未有特定用途,現時是作「錢揾錢」,繼續投資滾大累計盈餘。
7000億投資盈餘無所用
社會不時有意見認為,現在外匯基金的儲備水平已足夠,促請政府從外匯基金調撥資源予公共開支以紓民困。根據《外匯基金條例》第8條,財政司司長有權把外匯基金轉撥入政府一般收入內,大前提之一是,轉撥不能影響外匯基金的原有目的,即保持本港貨幣及金融體系穩定健全。
換言之,現時1.69萬億元的貨幣基礎不能隨意動用,再扣除政府可隨時提走的約1.1萬億元政府財政儲備等等,餘下約7,000億元的外匯基金累計盈餘,政府又可否取出部分款項,還富於民?
官員的回答是:「不可以」。歷任財金官員一再聲言,香港屬小規模開放型經濟體系,容易受大量及高速的國際資金進出本地市場的影響,難以預測下次金融危機時所需要動用的資金數目,故金融體系越龐大,就更需要一個龐大的外匯基金作為後盾。
回顧歷史,每當香港出現金融危機,外匯基金確實都會發揮作用。最經典一幕發生於1998年,港府破天荒入市「打大鱷」,政府動用1,180億元外匯基金買入港股,成功守住香港金融體系。當年港股市值2萬億元,如今已增加17.5倍至超過37萬億元。假若今天本港金融體系再受攻擊,按20年前港府救市資金比例計算,港府至少需斥資2.1萬億元救市,遠多於現時7,000億的累計盈餘。
當年有份領導救市的時任財政司長曾蔭權及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於多年後仍心有餘悸,認為外匯基金儲備水平沒有上限。任志剛表示,「即使聽起來有點貪心,但我仍然會回答:『愈多愈好。』」曾蔭權亦曾警告,任何削減外匯基金資產的建議,均有可能向投資者發出錯誤信息,後果可以相當嚴重。
財爺可改投資分紅用途
外匯基金每年的投資收益,有一部分會按既定機制分紅至政府財政儲備,作為政府每年收入的一部份。此分帳機制更有改動先例,過往的分帳金額是按外匯基金投資收益當年度所得回報率,後來改為採用平均計算法,並加入最低回報保證。
外匯基金看似難以撼動,但從調動外匯基金分紅和設立未來基金兩個例子可見,當局實際上有能力增加可用資金。
2016年度,財政儲備在外匯基金的投資收入為331億元,但當中有125億元的回報預留予房屋儲備金和未來基金,令政府實收分紅減至206億元。換言之,曾俊華的兩個儲蓄措施,「蠶食」了政府投資收入三分之一。
政府只要從資金滾存利潤裏撥出一部分,已可回應社會就教育、醫療、安老等議題提出的訴求。問題不在可不可用,而是決策者敢否如林鄭所言「大膽一些」,改變理財思維。
上文節錄自第10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2月26日)《解構政府4萬億身家 「水浸政府」能為社會解涸嗎?》。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2月2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