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料港府盈餘達1800億元 財政儲備如「小型海嘯」

撰文:陳嘉碧
出版:更新:

畢馬威預計港府在2017/18財年錄得介乎1,500億元至1,800億元財政盈餘,而在印花稅和賣地收入增加所帶動,預計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累積財政儲備將超過1.1萬億元,相等於約28個月的政府開支。

畢馬威稅務合夥人梁愛麗預計,計及未來推售的青衣、啟德兩塊地皮,今個財政年度賣地收入約1,800億元,而印花稅收入約860億元。

財政儲備「小型海嘯」 應投資社會

畢馬威香港區管理合夥人劉麥嘉軒形容,本財年港府的財政儲備不只是水浸,而是小型海嘯,故在龐大財政儲備下,應作出投資社會,推動經濟發展的政策。

畢馬威稅務合夥人梁愛麗(左)不建議派錢,指政府應將所得用作針對性措施和長期性規劃提升經濟措施。中間為劉麥嘉軒。(陳嘉碧攝)

追求長期效益 可承受短期赤字

她指出,政府以「量入為出」作為原則,在財務預算中致力收支平衡,做法合情合理,但現時可從「量出為入」角度考慮。劉麥嘉軒建議政府,可以在公共財政管理上採取較長遠的方案,在投資初期容許出現赤字以達到長期效益,故強調「短期赤字無有怕,周期收支平衡最重要。」

若財政赤字的出現,政府會否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經濟下行情況?她表示現今財政儲備足以應付,並指出1998年至2004年,港府錄得5年財政赤字,只有相等於當時約7個月政府開支的儲備,而現時財政儲備相等於28個月的政府開支。

不建議派錢 盈餘應用作針對性措施

對於龐大的財政盈餘,梁愛麗表示理解市民對派錢有期望,但她不建議派錢,指政府應將所得用作針對性措施和長期性規劃提升經濟措施,令廣大市民受惠。不過,她稱政府若不採取任何措施,亦可選擇派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