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中大學人探索扶貧處方 以學研為社會把脈 強化社會服務與倡議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有民間組織分析政府統計處數據 發現2023年第一季度的香港整體貧窮率為20%,即逾136萬港人處於貧窮狀態。社會對扶貧良方引頸以待,政府為此於2023年施政報告中以「精準扶貧」為扶貧策略,率先推出「社區客廳試行計劃」,至今已有3間社區客廳投入服務。作為本地歷史悠久的學術機構之一,香港中文大學一直履行社會責任,除了為社會出謀獻策,更於近年推動不同以扶貧為目標的項目,為弱勢社群解決燃眉之急,亦為本港貧窮狀況共圖出路。

貧窮問題盤根錯節 大學可引領思考路向

「香港的在職貧窮問題極為嚴重,60至70歲市民的勞動參與率按年上升,大多從事一些工時長而收入低的工作。此外,劏房戶和單親人士的生活負擔亦甚為沉重,除了須應付日益增加的生活開銷,亦可能因為照顧年幼子女而無法從事全職工作,甚至尋找一份工時配合的兼職工作亦頗有困難。」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認為,政府「精準扶貧」措施或可以紓緩在職貧窮群眾的困難,卻未必能夠解決他們面對的困境:「以單親媽媽為例,她們普遍需在下午4時抽身到學校接放學,但容許她們這樣做的工作根本不多。」黃洪又指,社區客廳或可以紓緩生活空間不足的問題,但同時有其他途徑可緩解上述問題,譬如延長學校課餘託管時間,或由青少年中心牽頭,舉辦課後興趣班等,由各方配合來協助單親人士就業。

黃洪指出,現時經濟發展側重於科技和金融行業,基層工作崗位卻未能隨之而增加,便會衍生出不少深層問題。

紓緩貧窮問題,需要社會各界攜手合作。黃洪認為香港社會需要逐步建立「認知性社會資本」 (cognitive social capital)。「認知性社會資本」類近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用鄰舍之間的信任度和對社會的歸屬感來量度。黃洪解釋指,曾有學者研究日本311大地震的災後重建狀況,發現「認知性社會資本」較強的市鎮居民,能夠在緊急撤離後,重回原址建立社區。反之,「認知性社會資本」較弱者則可能四處流徙,無法讓社區復原。黃洪認為,香港面對眼前經濟下行的困境,市民能否保持一定向心力,將影響社會往後的走向。

另一方面,黃洪又指出,釐清社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何在,對於扶貧來說至關重要:「現時經濟發展與基層幾乎脫勾,重點發展的人工智能和創新科技似乎無法帶來更多工作機會。反之,假如社區經濟活動得以適當地發展,讓婦女有更多不同的工作機會,或可緩解她們現時的困境。」談及大學在扶貧方面可作出什麼貢獻,黃洪認為大學的角色在於引領思考和指出未來路向:「比起遇上問題時見招拆招,學術機構可以擔起預視未來趨勢的角色,做什麼可以帶來持續效果?問題背後藏著什麼深層次癥結?這些都可以交由大學思考並倡議。」

助基層婦女提高防癌意識 於社區推動基層醫療

除了對社會問題作出分析和倡導,中文大學亦不斷推出不同項目來扶助弱勢,例如提供社區醫療服務,協助弱勢人士預防嚴重疾病。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黃麗儀及研究助理教授陳盈近年推動多項社區計劃,幫助居於劏房、公屋等的基層婦女改善生活習慣,預防長期病患。當中,「婦女友伴計劃」在2023年獲得中大知識轉移項目基金(KPF)資助,教導基層婦女進行HPV自我採檢,旨在讓她們預防,甚至及早發現子宮頸癌。

「近年乳癌成為女性的頭幾位殺手,子宮頸癌的排名稍有回落,令公共醫療系統將焦點稍稍放到乳癌之上,對子宮頸癌的重視略為減少。事實上,子宮頸癌的死亡數字在過去幾年從未回落,因此我們推行『婦女友伴計劃』,希望可以讓更多低收入婦女進行子宮頸癌篩查。」黃麗儀指,計劃會透過舉辦教育工作坊來提高基層婦女對子宮頸癌的認識,以及對子宮頸癌篩查的接受程度。除了強化教育,計劃亦為基層婦女免費提供自我採檢工具,鼓勵基層女性養成定期進行子宮頸癌篩查的習慣:「相較要由醫生執行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婦女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自行完成HPV自我採檢,所以基層婦女都會比較願意嘗試參與篩查。由此為出發點,我們便可以逐步提高她們的健康意識。」計劃最終有300名低收入家庭女性參與,成功培訓50名女性健康促進大使,負責向其他婦女推廣子宮頸癌篩查和輔導,以同路人的身份推廣子宮頸癌的預防手段和知識,提高基層婦女對子宮頸癌的警覺。

團隊一度走入社區分享營養知識,幫助街坊建立健康飲食習慣,例如教導街坊以營養充沛的豆渣入饌,價格相宜又滋味。

除了「婦女友伴計劃」,黃麗儀及陳盈亦在推動另一項計劃,旨在幫助劏房街坊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提供健康檢查,並提供為期9個月的跟進服務:「我們會親身走入社區,由營養師和參與計劃的街坊一同逛街市,街坊可以按照營養師的指引『買餸』,及後再到附近的中心學習健康的烹調方法,攜手建立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計劃亦為有需要的街坊提供醫療服務資助,並為有興趣的市民提供專業培訓,協助他們成為社區健康工作者,既可增加健康識能,又可為鄰舍提供健康支援,同時也可以有一技之長投入社會工作和幫助減輕醫療系統人手壓力。

學者除了聚焦研究,黃麗儀及陳盈均認為學術機構可以研究為立足點,轉化研究成果為不同的服務模式,再作評估為社會尋找最佳的服務方案。此外,大學可以肩負教育公眾的責任,讓市民能夠有充足而完備的知識,做出明智的決定。

未來,中文大學除了繼續關注本港貧窮問題,分析當中的成因及趨勢,適時作出政策倡議,同時亦會活用專業知識及資源,推出不同社區計劃,探索扶貧方向,繼續幫助有需要的弱勢社群。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