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社會創新翻轉貧窮 充權助精準扶貧
團結香港基金專欄|周嘉俊、莫詩穎、林于正
簡約公屋計劃於2025年陸續入伙,成為幫助基層家庭擺脫劏房的重要舉措。元朗攸壆路和牛頭角彩興路的兩個項目將成為首批落成的單位。這些簡約公屋以極便宜的租金為基層家庭提供改善生活的機會。對於一家四口的家庭而言,位於元朗攸壆路280平方呎三至四人單位月租僅約1630元,相較於同面積的劏房,節省了約10,000元的開支。然而,簡約公屋除了直接減省基層家庭的租金開支外,是否有空間讓社會探索更多元化的扶貧策略?
從緩助到自立:扶貧策略的轉變
在香港,扶貧的傳統概念往往以物質上的「給予」為主,集中於短期緩助措施,例如提供綜援、公共房屋和其他社會福利。雖然這些支援能在短期內解決燃眉之急,但治標以外我們更需要治本,透過與基層家庭共同發掘維持財務穩定所需的技能,幫助他們實現財務安全,進而促進其長遠發展。因此,我們需要將扶貧策略轉變為一種更具長期效益的模式,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這種策略的轉變強調充權 (empowerment),讓基層家庭提升能力與自信,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這意味着政府、商界和社會應共同創造更多資源和增值機會,以增強基層家庭的自我發展能力。
創新實踐案例 啟發扶貧工作未來方向
許多關注社會問題的機構在社區持續推動各類扶貧計劃。例如,創新房屋機構「要有光」早於2013年推出「光房」計劃,採用共居模式,並將房屋問題與扶貧工作整合。該計劃協助業主利用私人物業,以低廉租金支持短期貧困人士,特別是單親家庭。這種共居模式不僅提供過渡性可負擔住房,更促進鄰里互助合作,締造有利生活環境,支持短貧戶早日脫貧並實現自力更生。
此外,2024年開展的「賽馬會躍見新生活」計劃則以家庭為單位提供多元化扶貧支援服務。該計劃旨在幫助居住過渡性房屋的基層家庭掌握向上流動的機遇,打破貧窮困局。具體措施包括制定家庭目標並提供資助以支持發展計劃、推出特惠高息儲蓄方案及進行理財教育,以及提供就業輔導、培訓和配對服務等。
最近, 一個名爲「福﹒式唐樓」的實驗計劃希望結合共居模式和社區為本理念,在深水埗唐樓內設置了共住社區生活空間、青年創意工作室及共享工作空間。該計劃旨在聯合熱心居民、良心小店及地區社企,共築關愛網絡,利用社區資源為有急切住屋需要的青年及家庭提供住屋、就業培訓及其他支援。
以上結合房屋和扶貧的計劃均強調充權和能力建設,展示了扶貧計劃的持續發展及策略的革新,對政府的精準扶貧和社會房屋政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政商學民合作 共構多元策略
首先,政府應跳出傳統思維框架,尤其在財政赤字的情況下,迫切需要識變、應變和求變。在政策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政府應積極與各界持份者進行對話,特別是非政府組織、地區前線人員和有需要的市民,以充分考慮他們的意見。持續交流將幫助政府獲得更全面的見解,擴闊對扶貧的想像,並深入剖析社會環境與貧窮問題之間的關聯。從充權的角度出發,政府可以設計出更為多元且有效的長期扶貧策略,建立持續支持弱勢群體自我發展的系統。此外,有效的反饋渠道至關重要,以便對政策進行評估和調整,確保政策能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其次,社會各界需明白單靠政府無法解決所有問題,惟有加強政商學民各界的協作,集結各方力量,才可有效應對貧窮挑戰。商界應積極利用其網絡、專業知識和資源,投入創造社會效益的項目,以擴大其社會影響。同時,商界可以與社福機構合作,共同設計和營運項目,實現協同效應,進一步促進項目的可持續性。學術界則能應用社會效益評估工具,並提供研究和數據支持,分析項目效益並進行優化。這樣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更深入理解貧窮問題及不同方法的成效,從宏觀角度設計出更具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實現精準扶貧。
最後,我們必須善用社區資源,建立關愛網絡,以發揮民間力量。社區是扶貧工作的基石,地方居民和社會機構能提供最直接且有效的支持。通過建立鄰里互助平台和社區網絡,可以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此外,社區內的熱心人士和企業可以成為扶貧工作的推動者,透過義工服務、資源共享和技能傳授等方式,直接支援需要幫助的家庭和個體,從而提升整體社區的凝聚力和韌性。
扶貧工作任重道遠,只有社會各界攜手共進,才有望翻轉貧窮。
作者周嘉俊是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莫詩穎、林于正是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