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婦心口痛亡死因|專家指主動脈剝離罕見 疑心臟有異應緊密監察
中年主婦因胸口痛入住瑪嘉烈醫院,留院一晚後因主動脈剝離不治,死因研訊今(4日)繼續,心臟科專家譚廣明醫生指出,主動脈剝離罕見,死亡率高,即使及時發現,死亡率仍近半,而且審核標準高,許多時候仍需靠醫生臨床經驗。譚認為當時院方的臨床診斷可以接受,並稱不會怪責急症室醫生考慮較常見的心肌梗塞,而未考慮較罕見的主動脈剝離。不過譚指心臟病情況可以快速變化,若懷疑病人有心臟病,理應安排緊密監察,包括接駁心臟監察器。
死者潘玉玲(終年57歲)生前為家庭主婦。2021年12月4日下午,潘在家中突感胸口痛,之後入住瑪嘉烈醫院,延至翌日早上不治,死因為主動脈剝離帶心包積血。
服務助理見脈搏偏低未通知護士
瑪嘉烈醫院健康服務助理衛錦櫻供稱,曾於12月5日凌晨2時在內科病房,替潘量血壓心跳,期間曾見枱前有嘔吐物,遂幫忙清理,當時潘對答清晰,沒有表示不適。衛同意,當時潘的上壓偏高,下壓及脈搏偏低,見到這些讀數理應通知護士,但她沒有這樣做,只將數據紀錄下來。被問到原因,衛指:「冇。」
曾見潘坐在床上沒表現不適
衛於同晚4時巡房期間,曾見潘清醒坐在床上,沒有表現不適,但枱前再次出現嘔吐物;早上6時,衛打算替潘再次量血壓時,發現潘沒有反應,亦量不到血壓,遂立刻通知當值的護士。
護士指潘指數正常判斷不用接駁心臟監察器
資深護師譚桂芳稱,當晚潘上病房時清醒,維生指數、血壓脈搏正常,故她判斷不用接駁心臟監察器。她又指,衛當晚替潘量度的血壓上壓偏高,但下壓及脈搏均正常。潘的丈夫提到,潘曾在急症室量血壓時,發現雙臂血壓有差異,病房護士會否同樣地量度雙臂血壓?譚則指須視乎醫生指示。
驗屍發現潘有心包積血
法醫鍾雅如則指,解剖報告顯示潘的心臟有心包積血,主動脈近根部有一處血管內膜撕裂、夾層剝離的跡象,心包有300毫升積血,但沒有心肌梗塞,判斷死因為主動脈撕裂剝離帶心包積血。
主動脈剝離致血液流至心包
鍾解釋,主動脈血管內膜主要分為3層,若主動脈內壁破裂,血液便會滲透至其他膜層,導致血管內壁分裂。就潘情況而言,由於她的主動脈剝離位置十分接近心包位置,血管破裂導致血液流至心包,造成心包積血,積血過多可令心臟停頓。
認為潘的主動脈剝離屬自然病發
鍾指主動脈剝離成因很多,包括高血壓及突發性創傷,潘屬自然病發,但較難從心包積血量,判斷其剝離傷口出現多久,因為判斷剝離發生的時間仍要視乎血管內膜撕裂情況及血流速度。
專科醫生指主動脈撕裂常被誤診為心肌梗塞
中大醫學院臨床教授、心臟科專科醫生譚廣明,以專家證人身分作供。譚指急症室醫生曾經處方「脷底丸」,可推測他診斷潘心肌梗塞,而非急性主動脈撕裂。不過由於急性心肌梗塞審核標準十分高,經常會被誤診為急性心肌梗塞或腸胃炎,院方當時診斷可以接受。
若有進行血管電腦掃描會有助診斷
譚又提到主動脈剝離死亡率高達3成,若連帶心包積血的情況,死亡率接近5成;而且十分罕見,香港每一千名病人當中,只有5人會有此情況,其中一人會死亡。譚同意,院方當時若能及時替潘進行血管電腦掃描,會對診斷很大幫助,但曾有醫學文獻指出即使及時診斷,死亡率仍近5成。
需靠醫生臨床經驗判斷
譚形容主動脈剝離「係好有挑戰性嘅一個病」,亦相對心肌梗塞而言罕見,許多時候仍需靠醫生臨床經驗,倘若醫生當刻審視數據後,仍判斷病人並非主動脈剝離,「好難逼佢話係」。譚並坦言:「唔會怪責當時個醫生諗咗一個常見嘅診斷,冇諗一個罕見嘅診斷。」
認為判斷應靈活
內科醫生昨供稱,潘雙臂血壓差距不過20,胸縱隔腔少於8厘米,不符主動剝脈剝離的標準。譚認為數字標準因人而異,指院方大可比較潘以往的肺片,若發現胸縱隔腔較過往寬,已可作出判斷,並直言:「數字係死嘅,人嘅判斷應該要靈活少少。」
若懷疑病人有心肌梗塞應緊密監察
監察方面,譚指急性心臟病的情況可在短時間內快速變化,若懷疑病人有心肌梗塞或急性心臟病,理應安排緊密監察,至少需要接駁心臟監察器,每3至4小時量度心電圖及心酵素,血壓及維生指數亦不應每4小時才量度一次,否則難以察覺臨床轉變。
案件編號:CCDI-106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