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鴨脷洲變遷見證漁業式微 船舶用品店少東承父織纜手藝堅守家業

撰文:鄧康翹
出版:更新:

一條繩纜編織出三代水上人的奮鬥故事。鄰近香港仔避風塘的鴨脷洲大街,曾是漁民聚集的小社區,隨着港鐵南港島線啟用後,鴨脷洲出現重大都市變遷。來自漁民世家的「明記船舶」少東Tommy,從爺爺在海上飄泊,至父親上岸轉營船舶用品店,至店舖承傳到他手上,三代人都見證着漁業式微,所帶來的無限唏噓。

為了堅守家業,讓店舖經營下去,Tommy積極求變加推網上營銷,開拓遊艇路向的客源,冀能迎合新客戶,適應時代巨輪的推進。他慨嘆:「以前海上有幾十隻漁船,𠵱家全部都係遊艇,漁船得返四、五隻,我舖頭都剩返一、兩位漁民幫襯,我諗再過兩、三年應該唔會再有,真係好感慨。」

從漁業最風光見證社區變身 船舶用品少東諗計堅守家業

說起對鴨脷洲大街的印象,Tommy要回憶起小時候的光景,他說:「以前洪聖廟嗰邊係冇填海,當時市政大廈都未有,純粹係一塊爛地,好近就可以喺海上送貨,好輕易就望到海。」他慶幸自己是城市變遷的見證者,曾經歷這個漁業小社區最風光的日子,但同時親身感受香港漁業難逃時代巨輪的輾壓,令人傷感。

我都好彩係由豐盛到𠵱家成個轉變都見到,最豐盛時期聽爸爸講成個海有幾十隻船都係漁船嚟,𠵱家海面啲船,全部都係遊艇 ,漁船只剩返四、五隻,見到轉變好大,始終望住慢慢轉變到唔係你熟悉的環境,會覺得好可惜、好感慨!
「明記船舶用品」少東Tommy

現年37歲的Tommy出身自漁業世家,從祖父一代開始為漁民,過着在大海飄泊的日子,至上世紀70年代,他的父親雖繼承爺爺祖業,但當年很多漁民二代尋求「腳踏實地」的安穩生活,Tommy的爸爸亦然,於是上岸在鴨脷洲大街現址經開設「明記船舶用品」,售賣漁船使用的繩纜、錨鏈等工具。當年鴨脷洲大街因為鄰近香港仔避風塘,所以是漁業小社區,常有漁民泊岸購物補給品。

時移世易,來到第三代的Tommy,亦有不一樣的想法。他原本任職冷氣維修師傅,但出身漁業世界,難免自小隨父親學習編織繩纜手藝,至5年前才正式接手家業。他回憶起當時情形說:「爸爸邀請我回來,說不如回來公司幫忙,其實未有想到太長遠,只是不想兩代人的心血白費。」他笑言,最初對店面的事務並不熟悉,只記得在小學時期父親經常會帶他到店內玩樂,而接手後令他感到最棘手的,就是現今世代與上一代的經營方式有極大差異。

第三代老闆Tommy繼承父親衣鉢守着家業,為現時鴨脷洲大街較少有從事與漁業有關的店舖。(黃寶瑩攝)

由服務漁民轉吸遊艇客源 少東積極求變推網上營銷

Tommy說:「始終時代會轉,所有嘢都會變,如果仲keep(保持)住舊一套去做的話,未必會係符合到現今需求,始終會被淘汰,一定要慢慢轉變。」他舉例指,以前父親的經營模式是與顧客面對面溝通提供服務,說:「多數啲客都係落嚟舖頭打躉,一傾就可能傾好耐,唔同𠵱家啲人多數喺網上溝通,好似利用社交平台、即時通訊軟件。」

他又稱,接手店舖後最大轉變是加推網上營銷,並搜羅世界各地不同的船舶用品,特別是品質較高、耐用高的,他同時會較注重服務質素,多些了解顧客的想法;客源的改變亦令他感到無所適從。

他指出,店內現時近九成是出售遊艇用品,因為漁民客戶愈來愈少,漁業用品在店內亦買少見少,令他大嘆可惜:「老一輩會想複製他們舊日嘅生意經營模式,但不太着重有一個明確方向去行,想兩邊無論在漁船或遊艇都繼續行,但係佢哋未必明白在漁業日漸式微下,需要轉型才能令店舖不被時代淘汰。」

+2

傳承父親織纜技藝 延續漁業文化

店內產品可謂五花八門,主要出售使用在船隻各種纜繩外,亦有售賣防撞和救生用品,以及不同的船錨等,多達數百種貨物。問及漁業用品和遊艇用品在需求上的差異,Tommy表示,漁民在工作上較着重的是實用和方便性,他舉例說:「例如漁網啲繩索會用較硬身、要襟磨,如果太軟又撐唔起個網。」至於遊艇用品在質素上則有嚴格要求,着重輕便性,產品在款式上會有更多種類,他估計,同類型店舖在全港不超過10間。

接手店舖生意後,Tommy亦不時向父親偷師,學習了織纜技藝「叉圈」,即是將繩纜織成圈,再售賣給客人使用在如帆船等船隻上:「學識咗之後成日會同阿爸鬥快,唔夠佢快就會同佢鬥靚。」他對漁民技藝失傳感可惜,從客人口中得知沒有沒有年輕人願意入行,漁業青黃不接:「太辛苦喇,工作時間又長,體力需求大,資源太少,不論是支援上或是海洋資源都愈嚟愈少。」

導賞團助宣揚漁業文化 鎮店木舵待有緣人尋寶

自港鐵南港島線啟用後,鴨脷洲大街吸引了很多其他地區的人士前來,而在疫情過後,更有不少關於香港漁業的導賞團出現,已有48年歷史的「明記船舶用品」成為其中一間歡迎團友來參觀的特色老店,Tommy不時會向團友講解漁業歷史。其間,他取出一個有數十年歷史的鎮店船舵向記者展示,一邊解說現時已很少見這類木製船舵,因為較難保養和重身,大多是以前的帆船使用,現在已成為「文物」,看看會否遇上「惜」貨有緣人。

他很感謝還有人關心昔日的漁業社區歷史,仍難免慨嘆時代的轉變,他形容:「都會有啲可惜嘅位係起得太多高樓大廈,主要可能係由於需求,變咗會冇咗以前嗰種人情味,以前好多舖頭都冇做,或者係易晒手。」話語中充滿唏噓與無奈。

(黃寶瑩攝)

「01心意」與過百慈善團體攜手籌款,讓社區變更美好。立即援助基層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