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年漁業式微 僅餘1125名水上人 最多人從事行業非打魚

撰文:林奧莉
出版:更新:

香港回歸25周年,由昔日漁村演變至今日的國際金融中心,本地漁業早已日漸式微。上世紀60年代水上人口超過13萬,直至1997年前已跌至約1萬,究竟現時全港仍有多少水上人居於海上?他們是否依然以捕漁為生,還是從事其他職業?

1960年代,香港全盛時期的水上人口達13萬,佔總人口約4%。70年代起艇戶陸續獲政府安排「上岸」,水上人口隨時間漸漸減少,2021年人口普查顯示,現僅剩1,125名水上人,較60年前跌逾99%。

在千名水上人中,約6成人年齡介乎30至59歲,2成屬30歲以下,1成半屬60歲或以上。統計期錄得年紀最大為80歲,15歲以下則有約100名。

行業方面,最多人從事「進出口、批發及零售業」,其次是「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業」,水上運輸亦包括在內。總勞動人口有656人,佔水上人口約5成半。

翻查資料,過往水上人多講「水佬話」,為水上人獨特的方言。現時逾9成水上人是華人,部分是外籍家庭傭工。根據歷年人口普查統計,2006年水上人慣用廣州話的人口達2000人。直至2011年,慣用廣州話交談的水上人口大幅下跌近8成,其他慣用語言人數則相若。

漁業日漸式微,政府於2010年至2011年度《施政報告》公布,立法禁止在香港水域拖網捕魚,涉及當時約400艘拖網漁船,以減少海牀及海洋資源受損害。條例最終於2012年底正式實施,影響當時漁業,不少漁民上岸工作或轉營,或是使大量慣用廣東話的水上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