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邨導賞‧多圖】全港第一個冬菇亭誕生在...
何文田站通車,接通了愛民邨,連居民的生活也一併挖出,例如什麼隱世食店、郭富城也光顧的洗衣店。在何文田將有翻天覆改變前,如今愛民邨仍能繼續自成一角,安於山上的「原始」生活。愛民邨邨民王慧廉(Winnie)為自己生活的地方帶一趟口述歷史團,聊聊在這條以1.47億興起,被喻為「九龍版華富邨」的生活:英女皇、第一個冬茹亭、飄移、電影場景、屋邨規劃......還有鬼古。
攝影:余俊亮
屋邨生活有什麼好說?或許每個邨民都不以為然自己成長之地,主辨機構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傳訊經理黃凱欣(Hedy)指不一定只有古蹟才算文化遺產,記載大眾生活面貌的屋邨同樣有價值,所以不時舉辦由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保育社區文化遺產計劃。屋邨生活有什麼值得留意?不如聽聽邨民Winnie點講。
重新再發現 以前規劃真係為居民需要
這是Winnie第二次帶口述歷史團。Hedy笑言:「她這次放了好多,當初Winnie也是導賞團的參加者。」由參加者到導賞員,Winnie沒有什麼信心,她不知如何把愛民邨的「好」說出來。
Winne喜歡愛民邨,如普通人一樣,沒什麼特別原因,一句「因為是我由細長大的地方」輕輕帶過,直到帶團才認真思考歸屬感從何而來。「以前不明小店為何可生存這麼久,現在明白是符合居民需要。原來40年前設計屋邨會想『居民所需』,生活配套。教會也有,照顧埋居民的精神生活。」Hedy指講公屋,不是一味講人情、講懷舊,社區規劃如樣重要。
途中,Winnie帶着參加者遊覽空地,空地有什麼好遊?「以前新年,街市外的空地有個小型花市,商販可以放年花出來賣,還有不少熟食。我個鄰居係愛民乾貨檔裡面賣雞旦仔,新年會特登擺檔架,仲唔收我錢 。」回味生活以外,Winne發現邨內的樓宇有不少空置空間,「特登留架,日頭係耍太極,下午踢波,居民想點用就點用。」居民肯留在邨內,自然產生歸屬感。
何文田站通車後,Winnie的生活未有大改變。不過她說,規劃不如從前,從居民角度出發。「減了一條巴士線。有些班次30分鐘一班,有次試過等58分鐘先有,街坊說夠飛去台灣。老人家行不到咁遠去地鐵,地鐵設計又差不多,好難認。他們慣左搭巴士,老人家認景物不是認站。」Winnie並不是反對興建地鐵站,只是不希望有了地鐵便沒巴士, 這位在愛民邨土生土長三十年的邨民說:「你睇落有得揀,其實冇得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