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村落】獨居老人閒來種楊桃享清福 談家人陸續離開感觸落淚
「好日都唔會出『香港』,多數留喺度。」不少南丫島模達村的獨居老人都這樣說。對他們而言,「香港」是另一個國度、他們子女安居的地方。他們的小村則是自成一角的「鄉下」,閒來與鄰戶聊天,種花剪草、到山上走走,然後早早入睡,獨個兒過的另一天又來臨。這班老人餘生留守在這小小山頭和沙灘連成的島嶼小村,每天也希望兒孫多回來探望。
沿着街渡碼頭的一條小路走,經過一家餐廳和士多,走上長長的樓梯,便見到一戶一戶村民。有戶人家的門口種滿鮮花,一位婆婆坐在門前,她說:「這棟房子是我40年前起!我在下面沙灘擔沙和石,一個人擔上嚟,叫人幫我起!」馮婆婆今年84歲,說話仍中氣十足。眼前三層過千呎的獨立屋,曾是她一家六口的安樂窩,兒女長大後,陸續搬到市區,只剩下老夫妻仍在離島,但她的丈夫亦剛在去年底離開人間。
「冇喇,走晒喇,個個走晒喇。」說起自己親人,馮婆婆哽咽起來。一年365日,大概有320日都是她獨個兒過。訪問當天,她的屋頂鑿鑿聲不停,原來大兒子難得一天回來,為她修屋、準備過年,二子則在樹叢間摘楊桃。
務農種花為樂 獨居老人哽咽講子女
馮婆婆家門前有花有果實,幾棵木瓜和楊桃樹、小小的菜田,讓她自給自足;不過她說有時野豬來襲,會一夜吃光農作物。訪問時她正忙於摘楊桃,在13度低溫下,她仍穿着短袖衫,挑起幾公斤重的楊桃回家。「我(已逝的)老公50幾歲退休,我就冇退休,好悶呀嘛,搵啲嘢做吓。」
住在山腰的她,會從山上的樓梯拾級而下,將一籃籃楊桃運到碼頭,再搭街渡「出城」,到香港仔碼頭擺賣。十多個楊桃賣十元,當然有市場,馮婆婆說:「出去『香港』,嗰啲酒樓呀、街邊有人會同我買。」
馮婆婆大半生也在模達村渡過,年輕時她曾「出城」,到香港仔附近打工,結識「模達同鄉」丈夫,之後又回到這小島生活和工作,做過洗碗工和農夫。幾十年前南丫島荾角山修路,馮婆婆便負責工人伙食,煮飯給泥頭工。
老人安居之所 婆婆:市區人多車多、廢氣多
鄰家有戶周婆婆下午4時多便在煮晚飯:「鄉下人早食飯,8時多便入睡」。周婆婆自言本來是「新界人」,1960年代嫁入模達村,「嗰時好唔慣,成日冇水冇電,但之後住慣咗喇。」她的子女孫兒都各有家室,住在香港不同角落。問她有時會否掛念家人,周婆婆:「唔掛住,𠵱家咁方便,通一個電話都得啦;過年佢哋會返晒嚟,好熱鬧!」說時婆婆一臉雀躍。
與市區的長者不同,這裏的獨居長者一人住在一間獨立屋,就像他們每人的安老院,有些長者親力親為料理家務,有些亦會請外傭幫忙打點。他們大部分住在山腰的模達新村,仍有數戶在舊村;老人家平日會在家附近或沿山路走走。
雖然平日冷冷清清,但一班老人懂自得其樂:「坐喺門口,同隔離屋傾下偈,通山走,行吓坐吓又一日,哈哈。」老人家習慣島上寧靜生活,周婆婆的兒子曾接她與丈夫到市區住,「人多、車多、廢氣多,而且他們夜生活太夜!呢度幾好,空氣好,我哋鄉下人係咁。」
這小村社區設施多年亦沒增建,看醫生要到南丫島索罟灣或榕樹灣那邊,買餸和日用品,村民則多到香港仔。周婆婆一星期「出城」買餸兩次,「夠我哋兩個食啦(與丈夫),兩個人唔食得幾多。」訪問期間,他的丈夫洗澡後,徐徐地走到露台的欄杆前晾衣服。「我哋自己用手洗埋衫,唔用機洗㗎,老人唔郁得多,容易機器(身體)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