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村落】有心打工仔組義工隊 上山下海探獨居老人
大多打工仔周日都會睡到日照三竿,躲在被窩中;這天市區只有13度,晨早流流有班自稱義工的人,說要去探獨居長者,而且長途跋涉,坐船入南丫島,兵分多路到不同村落。有人即場扭氣球花送給老人,也有人為長者做家居維修,有人負責探訪傾偈。
離島村落究竟有何吸引,讓這群「義字行頭」的人,甘願飄到人煙稀薄的小島,找上一群獨居老人?負責統籌的Candy說,這年頭人人都可以當義工,哪需每次等慈善機構號召或組織:「我們不是政府或公司,不用審查老人家背景或狀況先諗幫唔幫,與他們有緣又有需要,自己覺得值得做,就去做。」
10年前Candy遊南丫島,接觸漁民文化節,發現當中歷史和文化少在主流提及,這些年亦常到此遠足,發覺孤島愈來愈多長者獨自居住。她去年11月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了「義字閒遊」,周末不時會有手作班、家居維修班,計劃在南丫島行山遠足時,若遇見獨居長者在家中,可上前與他們聊聊天,關心他們,甚至將手作作品或維修服務帶給老人。
NGO資源人手有限 有心人自發入島送暖
年輕一代搬離南丫島,只剩獨居老人家仍留守島上。「他們的兒女子孫都在市區,有的都是放假才回來一兩天。」一些社福機構也不時到離島送暖,但Candy 說:「NGO能力和資源有限,他們可能得幾個人統籌,同樣要四處招募義工,因為真正落區探老人,持續地關心他們,還是要有大班義工去做。」Candy於是自組義工隊,希望能持續與機構一起上門探訪。
【南丫村落】獨居老人閒來種楊桃享清福 談家人陸續離開感觸落淚
這天一班20來30歲的年輕人一大清早在中環碼頭集合,坐上往南丫島索罟灣的渡輪。之後分組到南丫島不同村落,上門探訪獨居長者。其中有隊抵岸後,即跑至碼頭另一端,邊跑邊說:「我哋要再趕船呀,去模達村的街渡!」假日的節奏,竟與平日上班差不多。
留守長者盼兒孫回島 村內日久失修
很多獨居老人早在家門等候,譬如84歲的馮婆婆。「我先生上個月走咗喇,我都放唔低。」提起亡夫,馮婆婆眼眶泛淚,一直自怨自艾。Candy捉着馮婆婆的手,安慰她說,「以後有人嚟行山經過,你就同佢哋傾下偈;仔女唔係唔睇你,佢哋忙,會返嚟探你,我哋都會。」馮婆婆思路清晰,很快記住義工的名字,不斷說:「邱小姐(Candy),你哋真係好,嚟睇我。」
在這模達村,有半百名像馮婆婆一樣的「留守長者」,閒來種花、種木瓜、楊桃,又譬如在村口的周婆婆自言:「睇吓電視,瞓吓晏覺,剪吓草,咁又一日。」生活雖然清閒,但村內資源匱乏,商舖都無一間,維修師傅嫌遠,都不願搭船搭街渡來修理。義工來到她的家,立即「擒高擒低」忙於為她修補屋頂、在涼棚油上新油漆。老人家開到聲,義工都會來幫忙。
做義工認識香港農民故事
這班義工全是打工仔,如Candy本身在珠寶公司當文員,也有人做IT、設計師等等,各行各業都有,與社福工作其實沾不上邊。像這天偕太太來的阿Tim其實是公務員,太太則是護士,她說:「若不計薪水,我份工都是幫病人,今日幫老人係無錢,但都想來幫手。」
有個做市場推廣的女生,每日朝九晚六猛做,這天即使忙碌但很感觸:「剛有些婆婆說着近況,差點落淚,很心酸;我回去也要好好關心自己家中的老人。」她更發現市區與島上長者之別:「他們即使獨居,仍積極生活,反應和行動好快、好精靈。」
Candy從長者口中得知許多博物館和歷史書沒記載的故事:「原來60、70年代,香港未工業化前,他們是務農為生,以前又會種米、養豬,與來自香港仔碼頭的漁民賣買,每個在這裏的老人家,本身就是故事。」
她又從村落看到從前的社區關係:「老人家打開家門,與鄰居打牙骹,長者就自己互相照應,這很難在城市中再見得到。」Candy計劃再與機構、村長和鄉委會聯絡,3月和之後組織義工到南丫島不同村落探望獨居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