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島線】鴨脷洲躋身世界排名第二!究竟邊一瓣咁「叻」?
12月28日,港鐵南港島線正式通車,由金鐘伸延至南區,途經海洋公園、黃竹坑、鴨脷洲等地區。這片面朝大海的小島之南,有着怎樣的風光、歷史和文化?鐵路貫穿過後,又會帶來怎樣的轉變?
原來香港有一個離島,竟是全球第二高人口密度的島嶼!根據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鴨脷洲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0,000人,名列榜首;不過,外國媒體如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美國天氣頻道(The Weather Channel )則指,哥倫比亞聖克魯斯島(Santa Cruz del Islote)只有0.012平方公里,居住1,200人,即每平方公里有103,917人,故被稱為「世上最擠擁的小島」,即變相鴨脷洲「屈居」第二。
鴨脷洲位於港島南區,與香港仔僅隔着一個避風塘。由於地形狹長如鴨舌(按:有說是鴨脷洲東面之巖石於水退時露出水面,形似鴨舌),又因舌與蝕同音,意頭不好,因而起名「鴨脷洲」。
早期為漁船補給的海灣
早在60年代,鴨脷洲有不少茶居及酒家,漁船商人都會到此飲茶、談生意;漁船老闆又會在島上購買食糧、日用品及藥物。徐先生(化名)自幾歲起於鴨脷洲生活,長大後繼承父業,在小島上經營機器廠已有40多年,主要製作銅造水泵及維修船隻,見證島嶼漁業輝煌的年代。昔日鴨脷洲島上不乏供應漁民及商人補給的地方。「以前我們覺得很有趣,為甚麼麵包店的生意這麼好。原來船上僱用很多外勞,下午三點三便買麵包,又平又靚,夠飽。」
多元的手工業 今天已消失
除了漁業相關行業,鴨脷洲在90年代以前盛行手工作業,包括做香、醬料、米粉等,打錫在今日香港更是鮮有聽聞。「金銀衣紙那片錫箔以前是人工作業:首先把錫塊放進一個很大的鍋,用柴火慢慢燒熔,不斷慢慢勺起面層,一片片勺出來,像揭簿般一片片放上。」徐先生說得饒有趣味。「始終人工貴,密集性勞動力的東西好難生存,工序又多,講就兩秒。」
徐先生的機器廠也不例外,走過工業的轉型。他的廠主要用車床將金屬加工,製成不同配件,裝嵌成一個個水泵。「以前鴨脷洲有過千艘漁船,我們一年生產1,000件水泵;現在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大約百餘隻船,我們一年做幾十件製成品……這便是最高峰和最低潮的分別。」從前,和鴨脷洲只是一海之隔的黃竹坑設有鑄造廠,負責製作零件,後來該廠結業,部分工序便交由內地工廠處理。「以前整個製成品都是香港製造,現在『焗住返上去』。」
鴨脷洲的工業與漁業唇齒相依,隨漁業興衰發展。在全盛時期,有一整條街道機器廠林立,為數約30間,名為水秀街,如今已改建為鴨脷洲公園。「在時代巨輪之下,工業息微了。現在鴨脷洲很多店都變成車房。汰弱留強是必然的,我做得一日就一日,時代巨輪無得傾。」徐先生坐在老機器前,昏黃的工作燈斜照着他豁達的微笑。「之後再無第三代了,我的兒子廿幾歲,不想做也是好事,出去闖闖吧。」
不過,近日南港島線開通,不止島上的人想出去闖,也許有更多的人想闖進島上,一睹究竟。有居民就無奈地指,原本人口已密集的小島,因此變得甚為擠擁。看來,遊人在認識小島時,可如何盡量不打擾居民的生活,也十分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