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盂蘭鬼節】西九龍中心傳鬧鬼?原來前身竟然係……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西九龍中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數那條停駛多年的過山車,有傳言說過山車停駛正因為商場內鬧鬼。其實西九龍中心所在地,日治時期時正是日軍全港最大的戰俘集中地,難道鬧鬼一說有歷史根據?

自1927年,英軍於深水埗軍營駐守。深水埗軍營位於東京街附近,即現時西九龍中心、麗閣邨及深水埗公園一帶。香港戰爭史研究者Tony Banham的著作《We Shall Suffer There: Hong Kong's Defenders Imprisoned, 1942-45》記載,軍營內有南京軍營及漢口軍營,及後增建銀禧軍營。在日治時期,日軍將7000名英籍、印度籍及加拿大籍戰俘囚禁於此,為全港最大的戰俘集中地。這個軍營看守極嚴厲,戰俘若果偷走事敗,便要接受嚴重的處分;亦有不少戰俘因居住環境惡劣,面對糧食不足、腳氣病(缺乏維他命B1所致的疾病)及痢疾等困境而於囚中去世。

銀禧軍營為兩棟式已婚宿舍。(香港公共圖書館)

今天商場有否鬧鬼不得而知,但當時在軍營中,卻有人以小提琴救出不少生命。本地文化導賞組織「活現香港」企業發展及策略總監鄧彥心說道,當時前香港博物館榮譽館長白德博士(Dr. Solomon Matthew Bard, 1916-2014)與其他戰俘發現逃出生天的路線,奈何日軍巡邏嚴密,他們苦無對策。白德博士想到一個辦法,每當日軍經過逃生的位置,他便拉起小提琴,提示其他戰俘。藉由這個妙法,他協助了不少戰俘逃走、拯救不少人命。

戰後無戰事 改成越南難民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軍復於軍營駐兵,高峰時期更有多達7000名士兵當值。但由於香港此後再無戰事,軍營於1977年關閉。直到1979年,越南政局不穩,大量船民湧往東南亞及香港等地。英國代表香港簽署第一收容港的合約,並應難民公署的建議,借用深水埗軍營的地方,成立禁閉式難民收容中心。後來為了讓難民自力更生,收容中心改為開放式管理,讓難民出外工作。根據《從深水步到深水埗》一書,當時附近居民受到難民滋擾,甚至與難民發生衝突。

鄧氏夫婦在深水埗長大,見證區內變化。(陳穎然攝)

鄧太年約60歲,自幼在深水埗長大,英軍軍營及越南難民營都刻在她的成長回憶裏。「小時候乘車到荔園便會經過,雖然知道是軍營,但沒有看到士兵,覺得好神秘。」到了後來,難民營的成立使她感到威脅:「始終區內多了很多區外人,覺得治安不太好。」然而,她亦曾經特意前往,看到有人從鐵絲網外把食物和衣服丟給裡面的船民。當時使她感到奇特的畫面,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公園其中一個門口前,仍保留三塊寫有「軍部地界」的界石。(陳穎然攝)

站在熙來攘往的鴨寮街,面向今日商場屹立的地方,已不見歷史遺留的痕跡。鄧太形容深水埗區的變化之大有如「滄海桑田」。的而且確,在1990年,政府落實遣返政策,將難民遷移至沙田白石營;軍營舊址亦陸續建成麗安邨及西九龍中心。不過,若果你仔細撫摩城市的脈絡,或可尋到點點歲月的足印,例如那條建於軍營旁的街道,被命名為Camp Street(營盤街);以及深水埗公園內花圃一隅,仍有兩塊紀念碑,默默向後人訴說當年軍人保衛香港而犧牲的往事。

西九龍中心內的過山車,已停駛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