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異想】中環石梯有段古:駱駝日日周圍走、後因纜車丟飯碗?
如今,中環是香港的心臟地帶,相信你我都難想像,百年前的中環,有一隻駱駝每日在此地來回,甚至有書籍記載牠的身世……
有錢洋人聚居山頂 富商騎駱駝代步
中環砵甸乍街的花崗石級屬香港早期建設,為紀念首任總督砵甸乍,政府於1858年以他來命名街道。砵甸乍街斜度甚大,有說是為了方便行人上落及把雨水導向兩旁,於是以凹凸不平的石塊鋪成樓梯。市民愛稱它為「石板街」,亦是不少旅客喜歡遊覽的地方。
自19世紀開始,山頂已是富有人家居住的地方。政府於1904年訂立《山頂區保留條例》,限制華人入住。有錢人自然不會每天步行上山,他們僱人抬轎,或乘人力車、馬車。若斜坡的路面太平滑,轎夫很難在上面行走。在20世紀早期,全港約有1,200名轎夫獲發牌照。
本地導賞團「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娓娓說出了石板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原來在19世紀末,猶太富商庇理羅士也是山頂居民,不過他的辦公室位於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即終審法院舊址),庇理羅士每日上班的交通工具居然是一頭駱駝。但自從山頂纜車通車,駱駝便遭冷落,更傳說駱駝後來鬱鬱寡歡,在山頂跳崖自殺亡。
保留香港原有地形 樓梯啟發文化作品
在中上環一帶,到處都會發現樓梯的蹤影,有的長而寬闊,有的窄小,原來背後亦有原因,「為甚麼香港島這麼多樓梯?其實與香港的地形有關。香港多山、曲折,平地都是填海而來,並非原有地形。真正的香港地形是以樓梯連結。」陳智遠說。「每條樓梯都有它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底蘊,不少詩人在這裡留下足印、得到啟發,產生很多文化作品。」
都爹利街石階便是其中一位引發許多文人想像的繆思,石階建於1875至1889年間,以本地花崗石築成,兩端設有四盞香港僅存的煤氣燈,至今仍然繼續在晚上為道路添上淡黃。或受此處的歷史氛圍影響,不少香港文化作品也在此取景,例如電影《喜劇之王》及張國榮的歌曲《有誰共鳴》MV等。已故香港詩人梁秉鈞(也斯)亦曾來此取材,著有詩作〈傍晚時,路經都爹利街〉,將70年代的香港生活面貌入詩。今日遊人身處這個空間,又再延伸出另一種聯想。
梁秉鈞〈傍晚時,路經都爹利街〉(節錄)
巨大的電線輪轆
抵著石的楔子
俯臨幾級石階下
短仄的街道
工人留下一綑白色電線
匝繞這幾盞
最後的煤氣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