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人家」社區活動 音樂、圖畫訴說種稻人故事

撰文:溫釗榆
出版:更新:

老一輩都喜歡說:「人是鐵,飯是鋼。」意思是米飯能補充能量,有如把易鏽的鐵煉成鋼。香港也曾有優質本地稻米,元朗齊眉絲苗質感軟韌,有咬口、入口軟滑,是古時皇帝的貢品,後更外銷美國。後隨着香港經濟轉型,種米的農民逐漸減少,元朗絲苗在70年代絕跡,從此成為絕響。

元朗出產的齊眉絲苗,由於農業息微,已絕跡香港,近年不少人學習種米,希望為本地米續後。(張浩維攝)
劇場工作者譚孔文希望,透過設計一系列工作坊,讓參加者用藝術方式介入討論。(張浩維攝)

稻米人家 為種稻的人說故事

「種米是一個具有文化底蘊的行為,我們從遠古便開始種米,但隨着科技的進展和城市化,人們漸漸遠離了這個狀態,我們希望「稻米人家」的活動能帶參加者回歸大自然,感受最原始的狀態。」浪人劇場創辦人及藝術總監譚孔文在策劃由康文署主辦的社區文化大使計劃時,決定以「稻米人家」為主題,用藝術回應香港稻米這段歷史。

香港人每日離不開米飯,金燦燦的熟成稻米田卻是陌生的景色。(張浩維攝)
長春社的生態導賞員為參加者介紹稻米的工序。(張浩維攝)
「稻米人家」參加者無分年齡層,人人都可享受自然和藝術。(張浩維攝)
廢棄的紙筒填充了薏米,形成一個仿傚雨聲的敲擊樂器。(張浩維攝)

全港招募成員 跨界別年齡

社區文化大使的參加者由全港各區公開招募,年齡層廣,主要以親子為主,但長者也有不少。加上客觀考慮,浪人劇場是一個表演團體。社區文化大使的參加者由全港各區公開招募,年齡層廣,主要以親子為主,但長者也有不少。

手做樂器 田邊寫生

大會邀請聲音設計師李寶瑜擔任手做樂器演奏班導師,教同學自製Rainstick(雨聲器)演奏自創歌曲「一碗飯」。「Rainstick,顧名思義它的聲音和雨水很相似,是一種敲擊樂器。我們教參加者用光管的紙筒,用竹籤戳出螺旋型的軌道,再塞上薏米作填充物。搖晃時薏米在管內流動,會發出「沙沙」的摩擦聲音,有如雨點落地時的聲響。」近10名參加者在稻田邊晃Rainstick,猶如為稻米澆上豐饒雨水。

參加者石婆婆表示重遇農田,感覺親切。(張浩維攝)
參加者在稻田邊寫生,紀錄豐收景象。(張浩維攝) 新增內文模塊

「我們沒有能力種一手好米,更加要感恩種稻的農夫。」寫生活動導師,廣告牌畫師、繪景師姜志名說。他教的技巧不多,學員學懂運用色塊、線條、質感的基本技巧便可,稻米顆粒很小,稻田卻很大,要呈獻在畫紙上,最重要的是觀察和感受的能力,儘量放慢節奏,用各種觀感閱讀大自然:陽光的熾熱度、禾花雀在啄食米穀等都是作畫的素材。

塱原出產的本地絲苗糙米米香飯軟,粗茶淡飯也是一種享受。(張浩維攝)

食一鍋本地絲苗米

「米飯是中國人的根,這個根,即使是高度城市化的香港也有保留。」計劃活動包括參加塱原生態導賞、在稻田邊進行音樂創作、寫生等, 參加者午飯時特意準備了一鍋港產塱原絲苗糙米,用五感感受中國人的根性。

《稻米人家》合家歡互動音樂劇場 總結演出及展覽
透過「不插電音樂概念」演繹「元朗絲苗」-這個曾經極具香港特色的行業,以喚起香港家庭對「綠色生活」及「質樸生活」的追求。

日期:2016年12月17日 (六)
時間:下午3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