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得到的藝術】顛沛半生 踏自由土釀 視障伯伯轉廢物為藝術品
在深水埗一幢尋常住宅大廈內,某一戶小小單位裏,堆堆疊疊了一位長者數十年來留下的雜物,有些是報紙,有些是電筒,有些是子女兒時玩具與積木。漆黑混亂的環境,容易令人誤會這些都是廢物,居住着的長者一定是抑鬱苦悶的。
但71歲的張啟富顯然不是,在他跟前的並不是垃圾,而是他的創作靈感與題材。他無聊時總愛左翻右翻,利用一雙巧手,將物料改裝,發明出一件件方便生活的小玩意。儘管他只餘半成視力,看不清、看不見,對顏色錯亂,卻多次參與藝術節,或跟藝術家合作。
最近他利用汽水蓋創作了一條「魚」,喻意穿針引線,將零碎往事回憶穿連起來,又如魚般,在香港自由自在生活。他謙稱一切創作都是亂來的,「我唔係藝術家」。
攝影:梁鵬威
張啟富今年七十有一,小時候已有「夜盲症」,即視網膜色素病變,由室外走進室內頓時漆黑一片,感光細胞需多些時間才能適應環境。「廣東人叫呢啲做發雞盲。」中學時期,視力開始模糊,要坐課室第一行看黑板,老師更特意送他眼鏡。
四十多歲,他有機會接受免費眼科檢查,眼科醫生證實他雙眼有白內障,「當時電筒照都睇唔到眼底,起咗啲白霧。」白內障手術後,他以為自己會痊癒,但十年後,視力快速退化,現在僅餘半成視力。以前他尚能分辦顏色,但現在左眼只看到光,右眼雖看到七彩顏色,但視力模糊。「所以我分唔到紅綠燈,紅色又睇成白色,綠色都睇成白。」
他形容他的世界,猶如被一塊磨沙玻璃包圍,「你企係我面前,只係睇到你塊臉,塊面係白,頭髮係黑,黑白分明,輪廓就睇唔到。」
巧手廢物再用 創作生活便利小品
視力漸漸退化,他有苦惱過,但沒有自怨自艾,「睇唔到咪唔睇囉。」家中改由太太外出打工,他不再工作,負責照顧兩名子女,買餸煮飯,無一不曉。但子女總會長大,他一個人在家百無聊賴,於是利用木工經驗,不時幫人維修收音機、手杖,研究廢物再用。
自製原子筆
他嫌一般放大鏡度數太深,看得辛苦,於是到深水埗鴨寮街買放大鏡片,安裝在自行切除的膠管兩頭,又裝上電筒,放大同時照明,看書、看報紙時便更舒服。太陽眼鏡的掛耳勾壞了,他在眼鏡框兩邊加裝小掛勾,掛上另一幅眼鏡的鏡框上即可使用。他愛把筆放在恤衫的口袋內,但筆身太長、放不下,於是他把筆切短,在頂部鑽一個洞,再用牙籤封口,自家製了世上唯一一支的原子筆。
視力無礙他做任何事,甚至創作。他會用放大鏡分辨顏色,在引線器輔助下穿魚絲。他又會一個人到博物館、藝術館,在口述導賞下欣賞展覽,甚至觸摸展品。一般人習慣從視覺出發,去觀賞及創作藝術。但只看到黑白與光感的富叔提醒我們,其實還有觸覺,「用手摸下形狀,會唔會刺手,輕重係點,粗幼係點。我以前睇到,依家靠摸咁解。」
藝術零距離 成為「藝術家」
踏入七十隨心所欲之年,他總愛四處去,有時會去看電影,有時去社區中心,有時去大埔看回歸塔,有時又去葵涌買電器,常常不在家。「我邊到都去,有地址就去到喇,最多咪問人,我睇唔到啫,你哋睇到嘛!」
機緣巧合下,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總幹事莫昭如知悉他懂維修,主動邀請他參與由中心舉辦的《觸感藝術節》,成為其中一位藝術家,「你鍾意點整就點,天馬行空都得。」
富叔一口答應,並連續四年參與,從沒有覺得藝術與自己有距離。「我份人好得意,我鍾意就圍去,睇下人哋,模仿下人哋,總之一味動腦筋,咪去下囉、唔怕死。」
無厘頭藝術創作
前年,他在家中翻箱倒篋找來二十多件自己及兒子的玩物,如微型收音機、指南針、軟尺、波子、回力車、塑膠玩具車等等,用麻繩系上雪條棒上,再排列成約兩料米長的「火車軌」,定名為《歷史見證》。作品除了在藝術節上展出,更被帶到台灣展出。「我嘅靈感就係亂嚟,咁整下、咁又整下,又得喎,好無聊。」
今年觸感藝術節的主題為「非視覺回憶」,談及藝術家對香港的舊事舊物、集體回憶,以及本土歷史的反思。再一次觸及對回憶的創作,這次富叔找來了一塊淘寶貨件包裝用的編織袋,又收集了百多塊汽水鋁罐上的拉環,在袋上排列成魚的形狀,再用魚絲穿起。
作品稱為《休漁戲水》,在簡介中富叔這樣描述他的作品:「記憶就像釣魚一樣,需要穿針引線,很有耐性地將零碎的東西結連起來,而且看不見,都可以自己穿起來。」記者請他解釋,他淡淡然地說,魚能自由自在地在大海暢游。
經歷文革十年 埋沒黃金歲月
富叔在中共建國前一年在廣東開平出生,在台山城市長大、讀書。直至1966年,他才悄然停學。
那年內地政權發動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富叔的父親對內地政治環境不信任,早年已拜託親朋戚友,從內地偷渡來港,再做些小生意寄錢回內地,養大他們四兄弟姐妹。如此的背景,在當時的時局,註定是被打倒的一方,「佢(爸爸)畀人話帶哂啲錢落香港。」
而他只是17、18歲的學生,成為了紅衛兵,一邊批鬥人,一邊親眼目暏家人被人批鬥。叔叔、嬸嬸被人歧視,遠在湖南的舅舅在鐵路局工作,亦被指勾結,要寫下悔改書,與他的母親脫離兄妹關係。首當其衝被批鬥的媽媽,在文革後更變了另一個人,「佢變到唔睬人,有潔癖,洗手、洗頭,話污糟。」
三年後,他與十多個堂兄弟姐妹命運一致,均要「上山下鄉」,由台山回到鄉下開平。這一回去,奪走了他的八年黃金歲月。他每天只能下田耕作,最多偶爾踏踏單車,其餘日子都沉默不作聲,「變咗啞仔,根本唔准出聲,我自己都唔會出聲,公報私仇呀,講錯嘢第日會掉死你。」
四十年記憶:喜歡香港的自由
前半生顛沛流離,後半生終於迎來了安逸。
父親在1976年後成功申請他們幾兄弟姐妹來港,那年他28歲。十年後,他結婚生子,在香港組織家庭,找到一份穩定工作。即使視力退化後,不能再工作,但他也得到傷殘津貼的保障。「雖然我睇唔到,但係我好感激。」
在香港,他可以像魚般四處游,可以創作,可以發聲。例如加入「全民退休保障聯席」,多次遊行,到政府總部與特首梁振英、林鄭月娥會面,爭取權益,不再怕會平白得罪人。
四十多年過去,對這片地方的回憶,他說愛香港的自由,「可以隨時行,隨時講嘢,隨時買嘢,以前係內地好辛苦。」
第六屆香港觸感藝術節
主辦: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開幕:18 / 05 / 2019(六)下午1時
展期:18 - 26 / 05 / 2019(逢星期二休息)
時間:上午10時 至 晚上9時
地點: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展覽廳(半山堅尼地道7A號)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