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分享行動」發起人:分享要考慮對方需要 不是清理衣櫃

撰文:陳穎然 何潔泓 何雪瑩
出版:更新:

攝影:李孫彤
插畫:See Pok

Benson辦公室內有一面「連儂牆」,貼滿大家寄來的心聲。

2011年,香港政府向市民派發6,000元。當時,Benson Tsang(曾志浩)和朋友決定把錢轉化成飯盒,交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上,成了「平等分享行動」的雛形。

時至今日,行動從一群人在同一地點進行,發展至每個月每區都有不同熱心人行動,分享的亦不只是飯盒,還有藥油、現金券等。「從第一天起,我們便是一盤散沙。無組織、無架構、無會員、無承諾、無群組……認同便一起做,不認同便各自做。」

此外,他亦時常把所見所聞及戰友分享的經歷記錄下來,引起網民轉發討論及傳媒報道,因而得到不少人以行動支持。「我們要讓不被看見的人被看見,因為弱勢社群不懂得為自己發聲,老人家不懂得上網。我們走進社區,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

「你今日喉嚨痛,我與你分享薯片。你不吃,我不會不開心,也不會逼你,這個就是分享。」
— Benson Tsang (曾志浩)
開始關心社會後,Benson決定用愛轉化社會的不公。

共享是關係平等 有權選擇或拒絕

「平等分享,即是還原到最原始的基本步,一煲糖水、一碗湯在屋邨和鄰居分享。」Benson表示,共享是關係平等,雙方不是施與受的關係,大家有權選擇和拒絕。

「你今日喉嚨痛,我與你分享薯片。你不吃,我不會不開心,也不會逼你,這個就是分享。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施予者,你會理所當然地要對方一定接受。『我捐嘢嘛!』」

我問他認為同行者都明白這種概念嗎?「我們創造一個新概念,不明白是應該的。如果你拿着光纖線,回到30、40年前,你會怎樣向當時的人解釋?」他說。「我每次都會對行動者說:『每次有過百人出席,不會每個人都明白,你可能當自己參加過一個活動便完了。』唔明咪講到佢哋明囉。說完之後,有些人明白,有些人不,那就等年月變化。就像今時今日,問你什麼是光纖線,你馬上答出來。」

核心原則:不幫襯大財團

Benson認為共享可以分成不同的層面,有的推廣環保,有的鼓勵減低消費意欲,當中沒有矛盾,而「平等分享行動」着重的則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不是把東西放在這裏,你來拿取;我們會走進社區找他出來,親手把物資分享。」

因此,他們分享的物件一定考慮到對方的需要,而非純粹對自己沒有用處。另外,行動亦有一個原則,就是不可以光顧大財團。「我們希望所有物資落在生活上的弱勢社群,金錢則落在經營上的弱勢社群。在小店購買是行動的上半部,我們鼓勵大家和對方交談,希望大家走進社區,建立關係。」

小朋友亦會分享自己的物件。

不看清別人需要 分享會變得無謂

他舉頭打開櫃子,內裏堆滿有心人送來的運動鞋,當中不乏知名牌子。說着,他又打開一個個抽屜,裝着的都是希望與露宿者分享的手提電話,方便他們找工作。過去曾經有人送來一些不合適的物件,如哈利波特長袍、晚裝、毛毛斗篷、高跟鞋等,最後Benson把這些東西送到地攤去。「分享不是清理衣櫃。很多人會誤會,但他們未必是惡意的。無端端為什麼拿東西給你呢?來的都是有心人。」他又指最近半年,這種情況已經不再發生。「大家開始明白,而且事前會問清楚。」

「很多事情都是一線之差。我們着重原則,很多朋友不明白。我覺得不明白也不是罪。他們誤會了,那便向他們解釋吧。」在訪問中,Benson再三強調「平等分享行動」並非傳統的社區關懷活動或民間版「歡樂滿東華」,他亦明言有些字眼是禁忌詞,例如「幫人」、「義工」等。「所有行動者走進社區都是街坊。」他說。「哪怕你穿着西裝,還是三餐不繼的老人家,在社區都是街坊。」

但既然行動有特定對象,和慈善的分別在哪裏?「如果你關心人是以年紀區分,其實還在框內。」最近有人送來一箱摺傘,Benson打算在雨天遞給忘記帶傘的路人,並以紙條鼓勵對方把雨傘傳給下一個人。「當你關心社會,對人的感受會更敏感,便會發現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大家送來的火柴,是將光和熱傳開的証明。

以愛回應社會的不公義

「在工作上,我是一個既得利益者。」Benson是一名室內設計師,曾經亦是一個「中環價值人」,每天只有上班和下班。「開始關心社會之後,開始張大雙眼,看看社會發生什麼事。當我明白我賺1元的時候,有一半從弱勢社群手上剝削出來,便覺得憤怒,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憤怒的時候,有人會轉化為仇恨,我選擇轉化為愛,我們用愛回應社會的不公義。」

「為甚麼老人家的生計需要靠垃圾桶的紙皮,而不是靠政府?為什麼老人家年輕時捱過戰亂、捱過饑荒,老來還要這般擔驚受怕?問問自己的良心,為什麼老人家要這樣過,而非安享晚年……這種憤怒驅使我繼續行動。」Benson坦言,過程中總會有無力感。「無論如何使盡渾身解數,老人家的生活都不會改善。我經常鼓勵行動者,走進社區,不要想改變世界,做得幾多得幾多。」

雖然如此,但是他認為共享文化會在香港一直傳播。「網上很多人創造很多不同的東西。只要有信心、有信念,堅持去做,用自己的力量,便可以做到很多不同的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