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舍好走】設寧養室 家屬陪善終 94歲婆婆享受最後的洗澡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香港安老院舍法定最低人均面積為6.5平方米,但有團體曾發現部分院舍實際環境惡劣,房間窄得只能容下一張單人床及一個細小床頭櫃。長者日漸體弱,要在院舍善終很難。
有本港院舍額外為彌留長者,準備善終房間。長者可接受紓緩治療,告別插喉、「吊鹽水」。家人親友更可在房內單獨陪伴長者,讓他有尊嚴地度過最後時光。院舍負責人希望能為長者在醫院善終以外,提供多一個選擇。
攝影:梁銘康

溫馨私人空間 彌留不再冷冰冰

香港基督女青年會雲華護理安老苑位於深水埗一座公共屋邨的底層,佈局與其他院舍大同小異,院友的宿房都是以卡板分隔。在那長長的走廊盡頭,卻有一間房間,名為「寧養室」。

與其他宿房不同,「寧養室」絲毫沒有冷冰冰的感覺。推開房門,亮起暖黃燈光,樹葉圖案的窗簾,粉藍字的牆身配上花草蝴蝶圖案,加上風景掛畫,角落裡的小盆栽,佈置溫馨。房間雖不算寬敞,但電動病床旁留有空位,更相連附有換氣暖風機的浴室。

院舍督導主任黎玉潔說,「寧養室」專為患有末期病患的院友而設,他們可選擇在彌留階段時,於這房間離世。「喺生命好晚期、末期時候,好想佢哋(院友)有個好舒適嘅環境,喺房入面有家人陪伴。」

醫院設有探病時間,「寧養室」卻歡迎家屬探訪,更配置了一張躺椅,讓家屬休息。黎玉潔說:「見到家人有時會有遺憾。因為好多時睇到唔少個案,佢(病人)走咗,家人就剛剛離開醫院。」

家人陪伴 尊嚴、舒適地去世

臨終前,家屬與長者之間都渴望有私人空間,可以盡訴心中情,好好道別。偏偏在集體生活的院舍,及設探病時間的醫院中難以做到。但在「寧養室」,一至兩位摯親可隨時入內陪伴,房內細心配置了一張躺椅,讓家屬休息。「人嘅感官中最遲走係聽覺,如果有個地方,可以好好讓家人係最後講一啲說話就好,有啲嘢你未必想其他人聽到。」

「寧養室」設有醫療設備,當有彌留院友使用服務時,會有兩名註冊護士24小時輪流貼身照顧,提供紓緩服務,如按摩、洗澡等。醫生亦會盡可能每天到場,評估長者的需要,處方治療方法。

「寧養室」相連浴室,內有俗稱「浴室寶」的換氣暖風機,設備由中華煤氣公有限公司贊助。臨終時院友即使體弱,亦能享受洗澡,了無牽掛地離去。

94歲院友寧養室離世

今年初,一名院友選擇在「寧養室」離世。該名院友年屆94歲,本身患有心臟病、認知障礙症和癌症。臨終前,家人一直陪伴在旁,醫生每日到場評估。院友希望能在離世前洗澡,院方最終助其完成心願。黎玉潔憶述,當時院友雖然十分虛弱,但仍很享受洗澡。「小朋友出世,我哋都會幫佢沖涼,人去最尾一刻,對我來講,沖涼都係好重要嘅事。佢沖咗涼,好舒服,了無牽掛,執得好整齊,我覺得好感動、感恩。」

經歷摯親離世,難免傷感。但黎玉潔指,院友的子女事後十分平靜,認為媽媽能有尊嚴地走畢人生最後一程。「離開有家人嘅陪伴,在世嘅人都覺得冇遺憾。」

雲華護理安老苑一直有推行生死教育,黎玉潔指,年長院友都願意討論後事安排,但子女反而會避忌。「仔女叫佢(院友)唔好講,大吉利是咩?會轉移話題。其實社會係咪可以做多少少、多啲討論呢?」
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 2016年推行,為居於院舍內患有末期病患的院友提供紓緩及臨終照顧服務,「寧養室」便是計劃其中一項特色。計劃至今在49間院舍開展服務,其中一間便是雲華護理安老苑。

盡量減少不必要入院 長者、家屬全程參與臨終安排

不抱憾,除了臨終時可全程陪伴,亦因為家屬和院友可以全程參與晚期的醫療安排。

雲華護理安老苑在2016年參與賽馬會安寧頌 「安寧在院舍」計劃。計劃會為院舍前線同工提供臨終照顧服務培訓,更設有支援護理團隊及醫生,讓三方共同在醫療、護理上照顧晚期院友。「例如患有老人痴呆、有心臟病、有末期癌症、晚期腎衰竭等, 呢類無法逆轉嘅疾病、好晚期,一年半載會經常入院嘅病友。」 院舍護理服務主任黃曉珊解釋。

計劃包含「預設照顧計劃」及「預設醫療指示」,主張減少院友入院次數,以及尊重晚期病患院友的意願,避免不必要的醫療介入。團隊醫護會經常監察院友的身體狀況,當出現發燒、感冒等情況,會諮詢醫生意見、先行處理,避免直接入院。做法既減輕公營醫療負擔,又避免家屬經常奔走入院探病。

護理服務主任黃曉珊解釋,當駐院護士留意到院友情況急轉直下,會聯絡計劃醫生評估院友狀態。當院友「真係近呢幾日」,而支援團體的護士已候命,便會送院友入「寧養室」。

參加計劃的院友亦可以選擇臨終時的安排。一是選擇接近彌留數小時內,直接送往醫院去世。或選擇在生命的最後的日子,入住「寧養室」,在家人陪伴下,直至完全失去呼吸、脈搏、反應等,才送往急症室,由公立醫院醫生發出死因醫學證明書。

副院長李寧表示,如有合適計劃的院友,會在其入住院舍的第一天,已跟對方及其家屬解釋計劃,治療及臨終的安排必須得到雙方同意,才會執行。院方更會與院友、家屬保持緊密溝通,強調一切安排以院友及家屬意願為先,「如果中途老人家或者屋企人想退出計劃,亦可以即時退出。」

臨終前的緊密參與,令家屬完全掌握長者的狀況,不致錯過最後一刻,「如果冇當中嘅參與,突然來到(死亡),會好難接受,即使已經好大年紀。」

副院長李寧(左)表示,院舍會跟院友及家屬清楚解釋計劃的每一項流程,讓他們有所選擇。

讓長者決定臨終安排 醫院以外的去世選擇

要入住安老院舍,經常被指要「等到老、等到死」。根據社署最新數字,截止今年1月底,津助院舍及合約院舍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9個月。即使長者成功輪候入院舍,已十分年老及體弱。雲華護理安老苑目前共有151位院友,平均年齡高達88歲。去年4月至今年2月期間,便有24位院友離世。死亡對院友而言,其實十分接近。「我敢講,(院友)真係檻咗大半隻腳入棺材,我哋好想係佢冇咁弱,可以講多啲意願嘅時候,就開始討論、去諗、去計劃(後事安排)。」黎玉潔慨嘆。

如果有空間,院舍寧願加床位,或是為院友設「寧養室」?在院舍善終又可不可行?

倡擴大預設醫療指示 院舍增善終空間

社會近年有「在家安老,在家善終」的聲音,但黎玉潔指現實仍有不少限制。她舉例指,「預設醫療指示」範圍只涵蓋醫管局轄下的公立醫院,不涵蓋消防處救護員,即使院友在「寧養室」彌留,但在送院過程中,救護員仍須為瀕死狀態的院友施行心肺復甦,與指示原意有衝突。她希望,條例可以更清晰,政府各部門會有統一的處理,令院舍配合執行善終安排。

她又認為,現時安老院舍「有位都加床位」,無空間讓院友善終。她希望,將來新建的院舍,須限制增加讓院友善終的房間。長遠而言,她寄望社會能及早推行生死教育,改變風氣,「希望多一個選擇畀長者,唔止一條路,有咩事即刻去醫院,可以多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