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老人難開戶口難獲服務 政府未來投5億助融入點先有效?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兩個少數族裔老人去銀行開設戶口,兩個均不諳中英文,在職員面前指手劃腳之後,一個成功、一個失敗而回。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計劃主任劉慧幸問前者如何成功開啟銀行戶口,老友記答:「我懂得簽名啊!」
最近有機構指出少數族裔申請公共服務仍然存在障礙。照顧他們需要的政策散落不同部門,每個部門都聲稱有公平對待少數族裔,重視他們的權利。那麼,究竟是服務不足,抑或政策不到位?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花5億投放少數族裔工作,這筆錢又會怎樣用?
(資料圖片:吳鍾坤)

少數族裔長者的故事,詳看:【啹喀女兒1】半生活在隔絕軍營 被遺忘的71歲尼泊爾啹喀兵妻子【啹喀女兒2】在港生活卌載 七旬尼泊爾夫婦難安老:當香港是家

這是我們經驗中,老人家開戶口的常見情況,要不是不識中英文而被銀行拒絕,要不是他其實不知道自己簽了什麼,我們不太清楚銀行對少數族裔服務的準則是什麼。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計劃主任劉慧幸

不諳中英難開銀行戶口

「這是我們經驗中,老人家開戶口的常見情況,要不是不識中英文而被銀行拒絕,要不是他其實不知道自己簽了什麼,我們不太清楚銀行對少數族裔服務的準則是什麼。」劉慧幸說,政府非牟利機構「融匯」有提供翻譯服務,「銀行似乎很少找翻譯,不知是否因為(見面翻譯服務)要收費。」

在港生活超過十年的Saresth今年72歲,他說,試過陪妻子去銀行開設帳戶,以獲取高齡生活津貼,可是走過幾間銀行均因為語言不通而被拒絕,後來他們經社會福利署出信協助才獲銀行受理。

尼泊爾人聚居在佐敦、元朗等地,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資料圖片:吳鍾坤)

記者向香港金融管理局查詢,發言人回覆指,如少數族裔要先找政府部門出信證明才能成功開戶,並不符合局方要求,希望相關人士能提供資料供局方跟進。局方重申本地所有零售銀行於2013年所簽署的《公平待客約章》已訂明,應提供合理方法方便公眾獲得基本銀行服務,如任何少數族裔或其他客戶懷疑受到銀行不合理對待,局方將會跟進。

局方又提到,2017年底聯同香港銀行公會及平等機會委員會發布以七種少數族裔社群常用語文翻譯成的銀行服務資訊,包括尼泊爾文、印尼文、印度文、泰文、他加祿文、烏爾都文及旁遮普文,載於銀行公會、金管局及平機會的網站;又指香港銀行公會、香港銀行學會及平等機會委員會有為銀行從業員提供培訓課程,內容包括如何與少數族裔溝通。

香港大學最近聯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發佈少數族裔研究報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副總幹事(長者、復康及社區) 陳頌皓強調,少數族裔長者人數或者不多,但不代表社會就有理由忽視他們的安老需要。(資料圖片:吳鍾坤)

機構研究:少數族裔長者多病、教育程度較低

銀行開戶一事日常而簡單,反映社會縱然拿著一紙平等原則,現實中少數族裔卻仍處處碰壁。香港大學聯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拉過一支顯微鏡,放大少數族裔中更為邊緣的人們——30位尼泊爾長者和5位照顧者。因為年老、語言不通、教育程度較低,他們更難知悉或獲取任何社會資源。

這群長者六成為女性、四成為男性,一半為70至74歲長者,另外有約兩成75歲或更老,餘下逾三成則為60至69歲長者。他們當中六成在港居住超過30年,近七成已婚,三成鰥寡。老一輩出生的他們,77%未接受過正式教育;而時至今天93%已經退休。他們有強烈的在家安老傾向,當中七成患高血壓、近六成有糖尿問題,約兩成有腳患;有些人感到生活孤單,也有些人有腦退化的先兆。

如果少數族裔長者和主流服務之間有一堵牆,這牆便是語言和文化差異。現時社福機構是他們最主要接觸服務資訊的場域,不過研究指出並非所有機構都有針對長者群體需要的服務。

一些少數族裔因殖民歷史遷徙到香港居住,亦不是每個人有機會學習本地語言。(資料圖片:吳鍾坤)
服務少數族裔不單單是翻譯單張這麼簡單。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副總幹事(長者、復康及社區) 陳頌皓

點先係長者友善城市?

2007年WHO推出Age-Friendly Cities(關愛老人城市和社區網絡)的指南,提出社會參與、文化包容等等範疇為長者營造友善社區。根據這個框架,研究團隊希望透過確保所有不同族裔的長者獲得主流社福服務、更多文化交融活動、更多針對少數族裔的研究調查及教育公眾等,令少數族裔長者一點點融入社區。

「服務少數族裔不單單是翻譯單張這麼簡單。」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副總幹事(長者、復康及社區)  陳頌皓說。研究提出,政府應繼續加強公共服務前線工作者的文化敏感度,為他們制定明確工作守則。政制內地及事務局曾在2010年推出《促進種族平等行政指引》(《指引》),促使各政府部門平等對待少數族裔,又有否監督他們確切執行?

局方回覆指,為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的文化敏感度,預期在2019年內優化《指引》,以適用於各政策局、部門及有關機構。在法例層面,《2018年歧視法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落實平機會六項涉及《種族歧視條例》的檢討建議,並將於本月(12月)提交立法會。 局方又指,政府今年七月成立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的「少數族裔事務督導委員會」,會推行今年施政報告提及的支援少數族裔措施。

一部舊式手機是老人唯一與外界聯繫的工具。(資料圖片:吳鍾坤)

未來5億投放少數族裔工作 怎樣運用才有效?

牽涉到教育編制等等問題,即便年輕少數族裔學習中文仍然困難,獲取公共服務也不容易。2017年扶貧委員會的「少數族裔人士對主要公共服務的認知和滿意程度研究」指出,有52%的印度裔人、50%的巴基斯坦裔人及 62%的尼泊爾裔人並不知道少數族裔人士中心提供的服務,各有近半人歸因於缺乏翻譯服務及與政府員工溝通出問題。

2018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及,政府將撥款5億元在少數族裔工作上,包括教育、就業、社福、融入社區等範疇。針對少數族裔難獲社福服務的問題,政府其中一個計劃,是於2019至2020年度由社會福利署委託非政府機構設立專責外展服務隊,主動接觸有需要的少數族裔家庭聯繫主流福利服務。

「以往少數族裔服務都在民政事務總署旗下,今次由社會福利署負責外展隊是突破的做法。」陳頌皓說,這次政策導向令少數族裔服務有機會恆常化。「我們很期待,亦關注外展隊如何分地區接觸,因為現今少數族裔已不再定點聚居;另外據悉團隊包括輔導服務,當中專業人士的組成會否細分兒童、家庭、老人輔導需要?措施目的是及早識別有需要少數族裔,把他們帶入主流服務,那主流服務又能否承托他們?」

當我們讚賞啹喀兵及其家眷在港英時期為港人奉獻生命和青春,誰又會為老去的他們著想?(資料圖片:吳鍾坤)

社署回覆記者查詢,指將在2019至2020年度委託非政府機構於香港、九龍及新界共設立三支聘用少數族裔的專責外展隊,識別並主動接觸有需要的少數族裔,協助他們與主流福利服務聯繫,亦會提供個案輔導、小組及活動;同時會透過公眾教育活動加強他們對家庭暴力及性暴力的意識。政府將在較多少數族裔人士聚居的5個地區設立殘疾人士家長/親屬資源中心少數族裔專屬單位,並向錄取少數族裔學前兒童的特殊幼兒中心及早期教育和訓練中心提供資助,以支援有需要家庭。

不要把他們當作他者,他們不是過客。少數族裔一樣有被照顧的需要,如果我們能爭取到,那成果是非關族裔的。
陳頌皓

他們不是過客

「這是一個基礎價值問題:你認為少數族裔是香港一部分嗎?我們認為他們以前對香港有貢獻,他們亦不打算走;當他們有義務時並應有權享受他人享受的社會服務。」陳頌皓說,受限於研究資源,今次研究只針對尼泊爾長者,未來希望擴闊研究整體少數族裔的生活狀況,不論國籍、不分年齡、不分男女。「不要把他們當作他者,他們不是過客。少數族裔一樣有被照顧的需要,如果我們能爭取到,那成果是非關族裔的。」